只談古寧頭不提光復節 鋸箭法切割 失史觀詮釋權

適逢「古寧頭戰役76週年」,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25日於太武山公墓舉辦紀念活動。圖爲官兵在每座墓碑前插上國旗、焚香致意,儀式肅然隆重。(金防部提供)

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節,不過賴清德總統透過臉書發文,只提金門未提臺灣光復;學者認爲,沒有1945年的臺灣光復,哪有1949年的古寧頭大捷,刻意切割中華民國曆史不符合歷史事實,且放棄對臺灣光復的論述,只會拱手讓中共奪走史觀詮釋權。

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張元祥表示,臺灣是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觀、歷史觀,但賴清德作爲中華民國總統,承載2300萬人共同歷史與記憶,選擇性處理歷史,粗暴性進行切割,「鋸箭法」詮釋歷史,凸顯背後的政治動機與意圖,看不到對歷史的尊重與反省。

張元祥認爲,去年賴清德總統纔剛剛說完「中華民國起源可溯及至1911年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今年卻將「臺灣光復暨金門古寧頭大捷紀念日」硬生生地切割,「只見1949大捷,不提1945光復」,但沒有1945年的臺灣光復,哪有1949年的古寧頭大捷,切割中華民國曆史不僅不符合歷史事實,更是司馬昭之心,絕大多數臺灣人民都無法接受。

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鈕則勳指出,賴清德總統的發文只提古寧頭大捷及後續自己在金門當兵的時光,藉此鋪陳後續所推的國防政策,盼能說服民衆支持國防預算增加,另一方面也透過淡化臺灣光復的紀念性,讓賴清德得以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型塑偏向臺獨爲核心的史觀詮釋,包括增加「終戰」的論述而減少「對日抗戰」的用法,盼能提高民衆對其史觀的接受度。

不過他提醒,隨着賴清德型塑新的臺獨史觀論述、淡化中華民國特色,中共近期也藉由新設立「臺灣光復紀念日」意圖搶奪詮釋權,國民黨若沒有強化自己的中華民國史觀論述,面對綠營建立臺獨史觀的新詮釋以及中共不停奪取中華民國的史觀詮釋,在「紅綠夾殺」下,國民黨恐會進退失據。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電系教授賴祥蔚認爲,國人對臺灣光復這件事心情複雜,有些綠營支持者只講終戰不講光復,更有人認爲10月25日是「臺灣再淪陷」,所以賴總統無論認不認同臺灣光復,都應要有自己一套論述,既可表達自己的看法,也可爭取國人認同,而非閉口不談,否則就讓外界知道他難以接受「臺灣光復」的說法,所以選擇迴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