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識200字逆襲成億萬富豪 山東「土豆大王」樑希森去世

樑希森曾把積累下來的資金全部投入到馬鈴薯育種上。(取材自齊魯晚報)

「希森薯業」微信公衆號1日發佈訃告,山東希森集團董事長、樂陵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董事長樑希森因病醫治無效,於4月1日0時1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歲。

每日經濟新聞報導,樑希森僅讀過一年小學,識字不足200個,卻憑藉過人膽識掌控數十億元人民幣資產;他被稱爲「傻子」,因改造家鄉耗資巨大且短期難見回報,卻直言「不盈利我不幹」,通過循環農業實現商業閉環;他曾把積累下來的資金全部投入到馬鈴薯育種上,被稱爲「土豆大王」;他推崇「社會大學」的實踐智慧,卻又大力投資科技育種。爭議聲中,他的務實與理想主義並存。正如其自述:「我的厲害和他們(高學歷者)不一樣,比如高科技我做不了,但讓鄉親過上好日子,我能行。」

對此,網友們表示「小時候的偶像」、「良心企業家,一路走好」。

樑希森,1955年出生于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樑錐村。曾以乞討爲生,13歲當學徒打鐵。1983年拿積攢的1萬多元人民幣(約1370美元)和朋友在老家開面粉廠,當年便純收入3、4萬元。別人跟風建麪粉廠,他又先後辦起調料廠、毛巾廠、五金加工廠,最後組成裝修工程隊,進入建築和房地產領域。

1996年,他帶領施工隊赴北京承接玫瑰園別墅項目,墊資7000萬元完成部分工程,卻因開發商資金鍊斷裂陷困境。樑希森卻決定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申請破產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築商轉變爲開發商。之後北京市叫停別墅審批,玫瑰園成爲稀缺資源,這場「豪賭」使他一度以20億元身價躋身胡潤富豪排行榜百強。

然而在成爲億萬富豪後,樑希森卻回到家鄉開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實驗」。2001年,他啓動「樑錐新村」改造計劃,投資4200萬元爲村民建造聯排別墅,以「舊房換新房」近乎免費模式讓村民入住,同時將騰退的宅基地改建爲魯西黃牛養殖基地,吸納村民爲產業工人。此後提出「15年投資40億改造黃夾鎮109個村莊」,其首創的「企業+村莊+農戶」模式爲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樣本。

之後,樑希森再次轉向。把資金全部投入到馬鈴薯育種,2007年11月,科技部批准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希森集團,是我國唯一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2011年,樑希森推出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希森3號」。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已在內蒙古自治區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的馬鈴薯全粉生產廠,樑希森也被稱爲「土豆大王」 。

北京玫瑰園。(取材自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