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並不等於智慧

臺中女高中生繁星錄取臺大醫學系,遭爆料科展作品疑似抄襲,遭撤銷錄取資格,仍以高分重新考回臺大醫學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前大學分科測驗放榜,兩名因科展抄襲、學習歷程造假被多校醫學系取消入學資格的學生,又重新考回醫學系,評論者看法兩極。有人認爲科展抄襲主要責任在指導老師,學習歷程則是錦上添花,無關學習能力,分科測驗證明他們有實力讀醫學系;有人則認爲,無論如何抄襲或造假的行爲並不可取。

在美國,十八歲已經是完全的公民,有能力判斷抄襲或造假是不對的,也有能力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分科測驗證明了他們的智商,並沒有證明他們的智慧;哲學家一致認爲,有品德的人具有智慧,所以品德不是死守教條,而是面對不同情境時,能做出智慧的判斷和選擇。

當代學者南希.史諾主張,品德是一種社會智力,對比於學術智力,前者是能夠有智慧地處理人事、迴應情境,後者則是很會讀書。如果用通俗的說法,很會讀書的人不一定很會經營人生,經營人生需要社會智力;換句話說,能夠成功地經營人生需要品德。

我經常提醒臺大的學生:「你們很聰明,但是如果品格差,危害社會更大。」哲學家一再證明品德和幸福人生密切相關,所以聰明人不一定幸福,因爲聰明人不一定有品德。

儘管我們的教育強調五育並重,而且德育居首位,但是目前社會主流的價值觀仍然是智育優先,好像孩子只要把書讀好,從此人生就一片坦途。但事實並非如此,否則臺大畢業生一定比後段大學畢業生幸福。

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認爲,一個人快樂的泉源是受人喜愛,而金錢和名氣似乎無法真正令人快樂。透過金錢或名氣所得到「受人喜歡」,並不是真正「值得」別人喜愛。而受人喜愛有兩條路:第一條是由財富、名氣和權勢鋪成的道路;第二條則是追求智慧和善良。

史密斯指出,金錢、名氣和權勢顯然是受人喜愛的途徑,因爲它炫麗、光彩奪目,很容易吸引一般人的注意。所以一般人追求財富是爲了贏得旁人的關注。但是一旦你因此而受到大衆的歡呼和崇拜,就不再滿足於平凡的樂趣。一個日復一日上場接受狂熱歡呼聲的人,就像吸食毒品,會愈陷愈深,如果不增加劑量,就難以獲得相同的悸動。然而追求智慧和品德雖然比較不夠炫麗,而且幾乎毫無光彩可言,不過輪廓依舊優美。走在修練品德的路上,歡呼聲比較小,但因此所得到的肯定,真實、持久、穩定;它永遠不會䌓華凋零。

十八歲,經驗和智慧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希望被學校取消錄取資格是他們人生的轉捩點,從此記取教訓,在品德上做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樣一定能品嚐到一種特殊的成就感:發現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