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祺七七認YT流量崩跌 沉澱1個月迴應3大爭議「想過乾脆停更」

▲志祺七七坦言YT頻道流量「蠻大程度下跌」。(圖/翻攝自YouTube/志祺七七)

記者柯沛辰/綜合報導

網紅「志祺七七」因「大罷免懶人包影片」遭炎上後,時隔1個月再次發影片迴應外界質疑。他坦言,頻道流量明顯下跌、業配大量流失,之所以未第一時間公開回應,是考量網路情緒過於激動、難以理性討論,不僅發言一直被斷章取義,所謂「拿標案洗地」更是荒謬,讓他一度動了乾脆停更的念頭。

志祺表示,當時懶人包影片「確實有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過去頻道一直嘗試「蒐集各方立場、正反並陳」,但這次在反罷免論點的呈現比例、以及民進黨與罷免團體之間關係的資訊細節,處理上有所不足,像是未補充特定政治人物公開表態等,導致不同立場觀衆「期待落空」,也使頻道意外成爲爭議中心。

志祺坦言,先前腳本中引用「民進黨議員配偶撰文」時,疏忽未查覈到關係背景,屬製作缺失,後來處理如核四公投議題時就加強把關了,「這些都是一個很好的養分,我們可以現在好好的吸收,然後去讓我們的內容可以更好的進步。」

志祺指出,影片一貫處理方式就是正反並陳,但網路上斷章取義的狀況屢見不鮮,「有些人只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部分之後,他們就說喔這個是志祺七七的立場喔,志祺七七假中立,但明明後面就有了這些反對的論述,卻全部被忽略了。」

志祺說,其實這一次事情被升級到這種地步,有時候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有在思考是不是這種正反對話的形式已經有點不合時宜,不適合現在的這個社羣環境了。

他回憶,10年前見到大家在公投前後情緒激烈、聽不進不同聲音時,「當時我們作爲一個剛出社會的一羣年輕人,也希望可以用一點點努力,讓立場不同的人可以對話、溝通。」

志祺表示,初衷是希望讓社會不同立場的人,能透過某一個載體上面去看到一些彼此的觀點跟想法,如今社會的對立撕裂感更強,「現在可能又更進一步」,讓他不能確定這種方式能不能繼續下去。

至於外界質疑「拿標案洗地」,他覺得真的太扯、太荒謬,「我每次看到這種論述,我都不知道從哪裡吐槽起,這到底在講些什麼東西,而且其實已經解釋了非常多次,但似乎沒有什麼幫助。」

志祺指出,團隊接案的案源包含了中央部會、各個陣營的地方政府,甚至高中、大學、博物館都有,「把那個2700萬或3700萬全部視爲是民進黨,但這是很明顯的是錯的。」

他反問,過去前臺北市長柯文哲第二任期時,團隊也有幫北市做過臺北城市博覽會的標案,幫北市政策宣傳,「柯文哲的第一任跟第二任我們其實都有做,那用這個角度來講的話,我們是不是其實是白營側翼,或我們就是幫忙民衆黨洗地?」

志祺說明,回到標案的本質,它還是一個政府發包的方式,它讓政府的運作效率其實可以變得更好,「因爲政府他不太可能養所有職能的人,但是就是會有一些專業服務的需求,所以讓民間有能力的廠商去投標、去競爭,其實他可以幫助政府提升效率還有品質。」

志祺說,「如果現在就去把標案直接污名化,這對於整個事情來講一點都不好啊,它只會更容易被小圈圈給壟斷,讓更多的有心人能夠互相的包庇,然後更容易出現貪污弊案還有這些品質很差的東西。」

如今頻道被惡意留言灌爆,讓他感到非常無力,「很多人來這邊是根本就不想溝通的,他只是來來噴你的,他留一句話他就跑了」、「非常大量的人,就是每天來罵你畜牲,然後罵你假中立什麼什麼的,然後點去看他好像是真人欸,會很難理解說爲什麼會對一個人有這麼大的惡意,就要每天來做這件事情。」

他坦言,這種大量的惡意留言,對YouTube頻道影響非常大,也會影響團隊心靈健康和收入,「會讓流量它非常的暴跌,然後很多的廣告商也會不敢跟我們合作」、「你突然發現你努力了一個七年、十年的事情好像就就沒意義了,也會想我過去這些投入是在幹嘛?這個纔是真的最無力的地方。」

志祺說,他知道自己有很多做不好的地方,團隊也有一直往理想去推進,更自知環境不可能馬上就會有什麼改變,一定是要靠慢慢累積,讓社會愈來愈好,「但現在好像就是你努力了10年,然後你眼睜睜看着這個社羣越來越糟糕...我心情最差的那天,有想說是不是乾脆就停了?」

志祺感慨,「既然往前走,我們反而會被更粗暴的對待,然後好像你的內容成了讓這個社會更紛擾的工具,離你的目標越來越遠了。 那是不是真的應該要好好的結束?我很痛苦,然後團隊也很痛苦。」

最後經過一番沉澱,團隊決定來好好面對這些缺點,同時也理解到光靠流量、廣告很難維持,所以爲了避免頻道受到大量惡意攻擊、輕易被演算法懲罰,「很大的結論就是我們要花更大心力去認真經營會員內容」,畢竟會員的支持還是最大關鍵,所以邀請支持者們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