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艙開啓汽車第三空間
新能源汽車的競爭戰場悄然從“續航里程”轉移至“用戶體驗”,智能座艙成爲車企打造差異化優勢的關鍵陣地。多家機構預測,2025年,隨着芯片算力的躍升、多模態交互技術的成熟落地以及生態內容的深度融合,智能座艙將徹底告別“功能堆砌”的初級階段,進化集出行、辦公、娛樂於一體的“第三生活空間”。
傳統座艙以中控屏爲核心,功能分散。如今,汽車廠商通過對智能座艙進行一體化設計與環境感知硬件升級,率先實現交互體驗的底層革新,打造“車即環境”的沉浸感。中控屏、儀表盤、副駕娛樂屏、後排屏幕不再是獨立存在,而是通過“一芯多屏”技術實現內容無縫流轉。例如,副駕和後排可以一起看同一部電影,不用各自低頭玩手機;手機導航只需輕輕一滑,即可同步到汽車中控大屏,不用再手動輸入。同時,“全場景語音”打破傳統語音助理“一問一答”的侷限,支持連續對話、隨時打斷,並且可識別多個音區、分辨不同提問者。
在基礎交互升級的基礎上,智能座艙正通過跨設備連接與內容生態拓展,打破空間邊界。車企通過統一賬號與開放平臺打破設備壁壘:如華爲鴻蒙座艙支持“手機應用無縫上車”,用戶在手機看的視頻,上車後直接在車機大屏繼續觀看;小米的車機系統可連接米家智能家居,實現遠程控制家電、提前調節家居環境、離家時自動關閉電器、通過攝像頭查看家中情況等。同時,車企與內容平臺深度合作,開發適配車內場景的娛樂形式:蔚來車機系統推出車載KTV功能,用戶可連接麥克風在車內唱歌;理想與視頻平臺合作,爲車載場景定製支持杜比音效的視頻軟件;“車載遊戲廳”也成爲現實,特斯拉車機內置15款遊戲,包括《茶杯頭》《星露穀物語》等,支持手指或藍牙手柄操作,讓停車等待時不再無聊。
隨着用戶需求的精細化分化,智能座艙的“千人千面”成爲必然趨勢。2025年智能座艙通過“AI學習+場景引擎”實現定製化服務。基於用戶行爲數據構建的畫像可自動調整配置,如爲固定行程規劃路線、爲特殊乘客調節座椅與溫度。預置“小憩”“露營”“親子”等模式,支持一鍵切換。此外,還能預判需求,推薦休息區、提前關窗、規劃通勤路線,展現深度場景適配能力。
文/本報記者陳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