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體”首入國務院文件,智能經濟全面提速
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千龍網)
誰能夠更快推動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優化,誰就能更快地走入“智能經濟時代”。
2025年被行業普遍認爲是智能體(Agent)元年。
8月26日,智能體也開始寫入國務院文件。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首次以國家戰略形式明確人工智能發展的未來時間節點:2027年實現與六大重點領域深度融合,智能終端普及率突破70%;2030年完成全面賦能,智能經濟成爲核心增長極;到2035年,我國將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
從今天回望,2013年11月,第一批4G智能手機開始大規模進入市場,一個月後,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頒發了第一批4G牌照。2014年1月,4G網絡開始進入大規模商用階段。隨後,移動支付、網約車、餐飲外賣等依託於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商業應用開始集體爆發,數字經濟在十年裡迅速成爲國民經濟、產業乃至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規模穩居全球第二。
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發展應用呈現出相同的軌跡。這份《意見》提出了多個人工智能發展的明確方向,從科學技術、產業發展,再到消費提質、民生福祉,均做出了清晰的規劃。
從產業發展視角看,這份《意見》的出現可謂恰逢其時。當下,人工智能與經濟產業發展正處在融合的機遇期和準備期。
經歷了人工智能行業的集體探索,當前,大模型的訓練成本持續降低,同時多模態融合、具身智能等技術開始出現階段性的應用成果。在工業製造、醫療、交通等多個領域,人工智能已經開始了大規模應用。
據報道,目前國內醫療機構通過輔助診斷系統使癌症早期檢出率提升25%,基層醫院醫生與名醫智能體實現“隔空會診”。
如果說,此前我們在人工智能上仍然處在探索、創新、追趕的階段,那麼到今天來看,隨着行業創新曲線開始趨向平緩,誰能夠更快推動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應用,在應用中創新、優化,誰就能更快地走入“智能經濟時代”。
因此,這份《意見》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完整回答了“要不要大規模應用”和“在哪裡大規模應用”的問題,以應用爲導向,通過確定、翔實的政策精神,加速創新的擴散。
無疑,中國的超大規模市場是得天獨厚的創新資源。當新的技術初步探索成熟後,通過政策引導,迅速將確定性的技術創新與市場應用進行廣泛結合,不僅可以進一步催生市場活力,還進一步提高了創新的效率和水平。
在上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中國率先突破的移動支付、餐飲外賣等新型數字經濟,迄今依然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狀態。由此可以看出,在科技創新進入應用的關鍵時刻,政策助推完成關鍵躍遷,這條路徑已被清晰證明。
而在這十年中,互聯網爲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也爲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產業積累、場景優勢。從移動互聯網的應用到人工智能的普及,已經被數字化改造的消費零售、先進製造、交通運輸等產業,更是存在着全鏈條無縫進入智能時代的機會。
與此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意見》同時迴應了外界在人工智能發展上的部分擔憂。如,減少就業衝擊、輔助壯大文化產業、構建更有溫度的智能社會等,爲行業提前解決發展中潛在的衝突問題指出了清晰的方向。
可以預料,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角度看,這份《意見》既是智能經濟全面進入應用的信號槍,爲各類創新企業積極參與市場應用推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同時清晰界定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方向、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應用,必然要告別野蠻生長和破壞性創新的階段,提前進入與社會民生協調發展的新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