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機器人頻繁參賽的背後是產業機遇
通信世界網消息(CWW)最近,智能機器人領域十分熱鬧。各類智能機器人大會、機器人運動會紛紛舉辦,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格鬥賽等賽事層出不窮,而8月在京召開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更是將這股熱度推向高潮。與此同時,資本市場對智能機器人也極爲追捧:2025年以來,全球人形機器人相關投資金額大幅增長,已超過2024年全年數據;國內投資金額同樣呈現這一趨勢。在此背景下,頻繁參賽的機器人,不只是“摔跟頭、博眼球”,其背後更多的是技術迭代、資本博弈,是產業前進的助推力。
從技術發展角度來看,機器人蔘賽是對其自身技術的全方位檢驗。以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爲例,21千米的賽道存在坑窪裂縫、陡坡轉彎等複雜情況,機器人完賽需要完成約25萬次精密關節運動,這對其環境適應性、運動控制精度、續航能力及抗通信干擾能力等是極限測試。在比賽中,機器人的奔跑速度、避障靈活度,以及換電頻次和效率等指標,能直觀反映出技術成熟度。例如,比賽中機器人出現跌倒後爬起的情況,看似尷尬,實則暴露出運動控制算法在應對複雜地形時的不足,爲後續改進提供明確方向。這就如同汽車發展初期的比賽:在1894年法國人舉辦的汽車比賽中,參賽汽車的穩定性和速度均不及馬車,但這些早期比賽直接推動了汽車技術的持續進步。如今機器人蔘賽,同樣是在不斷試錯中促進自身技術迭代升級,從“蹣跚學步”逐漸走向“健步如飛”。
對於產業發展而言,機器人頻繁參賽帶來了多方面積極影響。一方面,賽事吸引大量關注,提升了公衆對人形機器人的認知度與接受度,爲機器人日後進入千家萬戶奠定基礎。機器人在賽場上展示各種技能,無論是跑步、格鬥還是足球比賽,既打破了大衆對機器人“僅存於科幻片”的固有印象,也讓人們更直觀地看到其實際應用價值。另一方面,賽事爲參賽企業帶來了實際收益。例如,馬拉松比賽亞軍企業鬆延動力,在比賽結束次日,其參賽同款機器人便在京東拍賣平臺吸引近4萬人圍觀,最終溢價成交;比賽結束近一個月後,該款機器人大定突破1000臺。季軍企業卓益得也成功牽手資本,簽約具身智能產業重點項目。這些案例表明,賽事不僅帶動了市場關注,還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進而刺激產業快速發展。
在資本層面,機器人蔘賽熱潮進一步點燃了資本市場的熱情。賽事讓資本直觀看到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潛力與前景,促使大量資金涌入,爲相關企業的研發、生產、市場拓展等環節提供資金支持。企業獲得資金後,可加大研發投入、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從而加速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例如,宇樹科技完成C輪融資,中國移動、騰訊、阿里等產業巨頭入局,融資後公司估值達120億元,這爲其後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不過,機器人頻繁參賽也並非一片坦途。儘管機器人在賽事中不斷展示性能進步,但距離真正的實用階段仍有差距。目前,機器人在複雜環境下的自主決策能力、通用性等方面還存在不足,例如在不同場景下的任務切換,仍難以高效完成。此外,賽事的火爆也可能催生一些短期投機行爲,部分資本僅盲目跟風,沒有真正關注技術突破與產業長期發展,這或將爲產業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智能機器人頻繁參賽,是技術發展、產業進步與資本推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一現象爲機器人技術提升提供了實踐檢驗平臺,爲產業發展帶來了市場機遇,也吸引了資本的關注。但我們仍需保持理性,清醒認識到當前機器人技術發展的不足,避免盲目跟風投資。只有這樣,才能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浪潮中,真正推動技術創新,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讓機器人更好地賦能千行百業、造福人類社會。
*本篇刊載於《通信世界》2025年8月25日*
第16期 總9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