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摻混肥奉上“專屬營養餐”
□馮大軍 劉治家 本報記者 馬一梅 李健
備春耕時節,龍江森工鶴立局公司奏響助農強音——智能化摻混肥生產線將助力林區農業邁入“精準施肥”新階段。這座集三大硬核科技與國企匠心於一體的現代化生產基地,打通創新突破堵點,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爲黑土地量身打造“專屬營養餐”,讓傳統農耕煥發科技光彩。
在佔地2700平方米的廠房內,12個巨型原料倉如同鋼鐵城牆整齊列陣。這套國內領先的自動配料系統搭載高精度傳感器,可將氮、磷、鉀等養分配比誤差控制在0.5%以內,比傳統人工配肥精準度提升6倍。“就像爲不同體質的人調配藥方,崗坡地、低窪田、黑土區都能獲得定製化營養方案。”鶴立局公司農業綜合服務公司黨支部書記、執行董事張金橋手捧着剛下線的摻混肥解釋道。
車間另一側的智能化流水線上,機械臂正以每分鐘20袋的速度精準碼垛。這個“鋼鐵力士”不僅將每小時處理量提升至60噸,更通過毫米級定位系統實現零破損作業,讓每袋肥料都能完好無損地運送至田間地頭。
走進原料儲備區,滿載優質化肥的運輸車正有序卸貨。生產線嚴格選用國內知名大品牌的尿素、鉀肥、二胺——這些通過國家優等品認證的原料,如同給莊稼備齊了“葷素均衡的營養套餐”。
在標準化實驗室內,鶴立局公司的技術人員正通過紫外分光儀檢測土壤樣本。“我們已經爲林區8個林場(所)免費檢測土樣,根據檢測報告中的缺素狀況調整配方,實現養分平衡,肥料利用率高、用量少,減少浪費,增產增收降成本。”化驗員李志雅指着檢測數據說道。
從智能車間的機械轟鳴,到黑土地上的豐收歡歌,鶴立局公司用國企擔當架起科技助農的橋樑。這條摻混肥生產線不僅代表着鶴立林區產業的升級突破,更承載着守護國家糧倉的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