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脣齶裂 陳國鼎始終堅守第一線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堅守和恩師羅慧夫的承諾,40多年來堅守第一線。(陳國鼎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臺灣每年約有200名新生兒罹患脣齶裂。40多年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顱顏中心主任陳國鼎始終堅守第一線,改變了無數病童的命運。他在少子化時代持續精進技術,提升手術品質,並關注病人心理與家庭經濟,更將照護延伸至產前諮詢,實踐與恩師羅慧夫的承諾,推動更貼近病人和家屬的「全人醫療」。
1984年進入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陳國鼎師承臺灣脣齶裂治療先驅羅慧夫。當時每年有1000多個脣齶裂新生兒,醫師穿梭在各手術室,從早上8點開到隔天清晨。陳國鼎說,重度患者必經3次手術,健保給付每次約6萬元,加上後續追蹤,國家投入約50萬元,即可讓病童恢復正常生活,未來成爲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做脣齶裂治療最好的回報。
「那個年代談不上精緻,很多病人心理問題、家庭經濟狀況,我們照顧不到」。陳國鼎說,當時全臺只有長庚醫院在做顱顏治療,但羅慧夫醫師告訴他「我們對病人還不夠好」,這番話在他心中埋下種子。
2017年,陳國鼎轉往北醫附醫服務。少子化時代下,脣齶裂病人漸少,也因此可以多花時間瞭解病人和家屬心聲。在院方支持下,他和個管師、專科護理師定期到臺中、花蓮、嘉義開診,讓家長免於奔波,截至今年5月已服務超過5000位患者。脣齶裂寶寶需專用奶瓶,陳國鼎自掏腰包送出500多組。肉毒桿菌有助改善嘴脣疤痕,但需自費1000元,起初由陳醫師補貼,後來有善心人士贊助,讓他感受到做這些事是有價值的。
陳國鼎也和臺兒診所合作產前諮詢,「我們學看超音波,他們學脣齶裂治療」。當產檢發現疑似脣齶裂的胎兒,家長總會陷入未知和恐慌,他會以實際案例告知未來可能需要的治療、手術結果和經濟負擔等。他不以道德綁架、不談寶寶的生存權,而是提供專業醫學資訊,幫助家長做選擇。曾有家長完成諮詢後,似乎放下心中大石頭,感激地說「我們夫妻倆今天晚上可以睡得着了!」這句話一直留在他心中,也支持着他繼續做下去。
過去顱顏手術量大,治療時程持續到18歲才完成,卻忽略青春期易因外貌受霸凌,曾有患者過不了心理的坎而離世,讓陳國鼎留下很大遺憾。他推翻過去治療準則,12歲後就評估是否提早手術,也和院內兒童心智科醫師合作,透過問卷找出高危險羣並及早轉介,避免更多的遺憾發生。
陳國鼎回想2017年離開長庚時,羅慧夫醫師以爲他要投身醫美,寫了一封信責備他,他則回了整整4頁的信,承諾繼續照顧脣齶裂病童。他說,每位家長都爲孩子天人交戰,也做出犧牲,即使到現在,每一刀他仍戰戰兢兢,因爲每個病人都是寶貝,1毫米都不能有差錯。他也常對家長說「既然你們決定願意生下這個寶寶,我一定想辦法給你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