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但質量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們經常會稱自己的體重,尤其是對那些愛美的女性來講,更是如此。比如說,你自己的體重爲70千克,你有沒有想過,70千克的質量到底什麼?是什麼讓你擁有了質量呢?

或許有人會說“是地球賦予了我們質量”,這種說法顯然是不對的,而是把因果關係弄反了。是因爲我們擁有質量,地球纔會對我們有引力,而不是“地球的引力讓我們產生了質量”!

如果我們脫離了地球的引力束縛,來到太空,地球的引力不存在了,質量仍舊存在。

這是因爲,質量是宇宙萬物的基本屬性!那麼問題來了,質量到底是什麼?

不要認爲這個問題很“無厘頭”,事實上,對於質量本質的研究牽扯到了深刻的宇宙奧秘。

牛頓對於質量的描述很簡單,更容易被我們接受。

牛頓第一定律,也就是慣性定律,這樣描述:任何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都會一直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

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與作用力成正比,與質量成反比,用公式表達就是F=ma。

牛頓定律把質量描述成物體的一種物理量,這個量決定了物體在受到外力作用時改變運動狀態的程度,擁有質量的物體會一直保持原有的狀態,直到外力迫使物體改變。

但是,牛頓定律雖然簡單明瞭,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但並沒有具體解釋質量到底是什麼。

接下來愛因斯坦對質量的描述就更進了一步,他告訴我們質量其實就是能量。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體系中,不僅描述了質量就是能量,同時也描述了其他基本概念,包括時間,空間,光,物質,能量等,認爲這些物理概念是一體的,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依賴彼此而存在。

說白了,時空中必然有物質存在,而物質也必須依賴時空而存在。

而愛因斯坦對質量本質的描述也很“簡單粗暴”,用著名的質能方程,直擊質量的本質,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

原本我們以爲質量和能量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物理量,沒想到兩者之間存在着如此密切的關係。

由於光速很大,光速的平方就更大了,這就意味着,即使微不足道的質量也蘊含着超級能量。原子彈和氫彈爆炸時釋放的超級能量就是質量轉化來的(其實這樣說並不太嚴謹,只是通俗的說法,之後會給出答案)。

愛因斯坦用他的質能方程告訴我們質量與能量是等價的,兩者可以相互轉換,就像是一個東西呈現不同的形式。

很多人對於質能方程的理解也僅此而已,殊不知質能方程中隱藏着更深刻的奧秘。接下來我們繼續分析。

質能方程雖然描述了質量是什麼,但並沒有講清楚質量到底是如何轉換爲能量的,能量又是怎麼來的呢?

要弄清楚以上問題的答案,我們需要走進物體組成的最深處,到微觀世界去一探究竟。

上學時我們都學過,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物理學家一度認爲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單元,不過隨着探索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原子也是由更小微觀粒子構成的。

如今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而質子和中子都是由三個夸克構成。

夸克和電子在目前的物理學體系下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而在粒子對撞機中,物理學家們又發現了很多基本粒子,把所有這些粒子進行分類,建立了粒子標準模型。

有了粒子標準模型,就可以解釋所有這些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自然界的四種基本作用力,而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是一個物體絕大部分能量的來源。

都有哪些基本作用力呢?

第一,電磁力。電磁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力,除了引力之外,我們平時感受到的力其實都是電磁力,包括摩擦力,機械力,彈力等等,本質上都是電磁力。電磁力是依靠光子來傳遞的。可以這樣形象理解電磁力的傳遞過程:光子在原子中被扔來扔去。

第二,強力,也被稱爲“強相互作用”。中子質子之間,以及夸克與夸克之間,都是通過強力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可以這樣形象理解強力作用:有一種名叫“膠子”的基本粒子,可以表現爲類似膠水的作用,緊緊地把三個夸克粘結在一起,形成中子或者質子,也可以簡單理解爲夸克把膠子扔來扔去,在這個過程中夸克自己會變色,具體變成什麼顏色就看夸克的內在屬性了,這裡就不再詳述了。

強力是四大作用力中最強大的力量,這種力量如此強大,以至於能把兩個帶正電的質子也能捆綁在一起,同時也能把三個夸克束縛在一起。強相互作用過程蘊藏了巨大能量,相當於把核子(質子種子)和夸克束縛在一起的束縛能,要想把核子分開,就需要克服巨大的束縛能。同時,要想把兩個核子結合在一起,同樣需要極大的能量,而這種能量其實就是核能。

第三,引力。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引力,在粒子標準模型下,引力是靠引力子傳播的,不過引力子還只是假想概念,目前還沒有找到引力子存在的證據。

第四,弱力,也就是弱相互作用。弱力,最常見的其實就是核輻射。有一種被稱爲貝塔衰變的過程,其實就是弱力作用,這個過程需要通過玻色子來傳遞能量。

自然界之所以有物質的存在,就是因爲以上四大基本作用力的“粘結和排斥”作用,相互作用過程中就會形成巨大能量,通過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就可以換算成質量。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在計算中子質子的質量時,科學家們發現強相互作用形成的能量換算成的質量,佔了中子質子質量的99%,剩下的1%質量肯定是夸克自身的質量,這部分質量又來自哪裡呢?

接下來該希格斯機制登場了。

一開始,科學家們認爲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應該是沒有質量的,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表明,電子夸克等基本粒子都是有質量的,它們的質量是怎麼形成的呢?

希格斯機制認爲,宇宙中存在一個無處不在的場,也就是希格斯場,電子夸克等費米子在希格斯場中的運動,獲得了質量。具體來講就是,希格斯場的擾動會形成希格斯粒子,又被稱爲“上帝粒子”,希格斯粒子會與其中的大部分基本粒子發生相互作用,從而讓原本應該以光速飛行的基本粒子減速,在減速的過程中獲得了質量。

可以這樣形象理解希格斯機制:希格斯場就相當於一片平靜的汪洋大海,而大海受到擾動就會濺起水珠,就相當於希格斯粒子。水珠會對大海里的物體形成衝擊,讓其發生減速同時獲得一定能量,也就是質量。衝擊越大,質量也就越大。

而光子和膠子這樣的基本粒子並不會與希格斯粒子發生作用,因此光子和膠子始終會以光速飛行,沒有質量(靜質量)。是否與系希格斯粒子發生作用,取決於基本粒子的內在屬性,比如說自旋和角動量等。

其實物理學家希格斯早就預言了希格斯場的存在,但直到2012年,物理學家們才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證據,從而也證明了希格斯場的確存在。而希格斯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總結

質量的本質是能量。質量方程雖然告訴我們質量和能量等價,但能量纔是最根本的,而質量只是能量的具體表現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