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成長天花板正在被打破”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一線探索】
2025年,對於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簡稱河北工職大)來說,意義非常。這一年,學校錄取分數線持續走高,高分段考生佔比顯著提升——省內物理類最高556分,超出本科控制線97分;歷史類最高547分,超出本科控制線70分。文理科最低錄取線均超線40分,物理類考生100%過特控線,歷史類考生30%過特控線,優質生源的持續涌入,印證着社會對學校職業本科教育的認可。
與此同時,學校迎來了首屆職業本科畢業生。853名學子全部順利畢業,其中577人入職頭部企業,另有部分選擇深造、考公考編或投身西部計劃,職教成長天花板正在被打破。
短短四年,學校職業本科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2021年起步時僅開設5個專業、計劃招生350人;2025年,已拓展至37個專業、計劃招生3500人。招生類型不斷豐富,中高本貫通培養體系已全面構建完成。
這“雙向向好”的喜人景象,離不開四年前的破局。2021年取得職業本科招生資格時,“職業本科該怎樣辦”這個問題像塊沉甸甸的石頭壓在我們心頭:按普通本科模式,怕學生成爲“紙上談兵”的理論家;照搬高職方案,又難達本科深度要求。企業對這個新辦學層次態度模糊,家長也對文憑質量有所質疑。
破局從啃“硬骨頭”開始。在鋼鐵產業轉型升級浪潮中,專業如何精準對接產業需求是關鍵。學校深入河北鋼鐵廠、裝備製造車間,沿鋼鐵產業鏈梳理髮現,中游智能冶煉、軋製是發展痛點,下游深加工是發力點。按“產業鏈上建專業”思路,我們迅速設置鋼鐵智能冶金技術、鋼鐵智能軋製技術以及面向深加工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汽車工程技術等專業。如今,37個職業本科專業均對接國家重點產業鏈,在多領域形成優勢,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課程體系重構難度超出預期。鋼鐵智能冶金專業老師對比高職《連續鑄鋼生產與操作》教材和普通本科《現代冶金學》,發現前者太淺、後者太深。他們調研39家鋼鐵企業,拆出6個核心崗位、12項核心任務、48項子任務、256個知識點和技能點,融合全國技能大賽的標準、冶金點檢證書要求以及企業聯合攻關的最新成果,開發出《現代連鑄生產技術》這門核心課程。
教材內容更新滯後,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銜接出現瓶頸。材料工程學院學生反饋,“鋼鐵企業數字化檢測手段已經非常普遍,教材還講被淘汰的人工肉眼判斷鋼水溫度、成分方法”;企業抱怨,“一鍵鍊鋼系統已上線,教材仍講傳統的鍊鋼生產技術,人才到崗需補訓三個月,成本太高”。爲此,我們與行業頭部企業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企業的技術研發團隊定期傳遞最新的技術成果,教師則聯合企業工程師將這些新技術快速轉化爲教學內容,確保學生學到最新技術。再比如,人工智能學院教師聯合企業將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項目拆解爲一系列生動的教學案例,學生在虛擬仿真平臺上就能模擬訓練數據標註、模型訓練、內容生成等核心環節,親身體驗AIGC技術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流程。針對當下熱門的具身智能和人形機器人技術,課程及時引入最新的理論知識和技術成果,並配套企業提供的仿真環境,學生可以在線編寫控制程序,讓虛擬機器人完成搬運、組裝等生產任務。
產教融合實現校企雙向賦能。爲解決鋼鐵生產實訓的安全與實操矛盾,學校把31個實訓室打造成“微縮車間”,引進企業尖端設備與核心產線,讓學生在校內實操工業真機。針對高危、高成本、大型流程實訓,建成全流程“鋼鐵智慧工廠”數字孿生系統,復刻從“燒結”到“焊接”的生產線。這種“虛實結合”模式,使學生畢業前就能拿到企業“預錄用”證明。自動化技術應用專業畢業生董儒鑫,在校時不僅在企業導師帶領下研發了新型SDI全自動水污染指數分析儀,還通過學校開設的“人工智能通識課”掌握了基礎算法。崗位實習時,他既能動手解決生產線的機械故障,又能看懂智能產線的數據分析報告,直接從操作崗躍升至技術崗。“戰中練”模式讓學生技術能力成爲就業“硬核”支撐。
這個假期,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正在積極備戰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這份拼搏的動力源於他們心中的共識:實踐中錘鍊的硬核本領,纔是叩開職場大門的“通行證”。職業本科教育的破局之鑰,就蘊藏在“專業紮根產業鏈、課堂融入生產線、成長對接需求鏈”的實踐中,讓高質量就業與多樣化發展之路在產教融合中越拓越寬。
(作者:李鑫,系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