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瘋狂下沉,前輩慌了?

作者 | 王小娟

編輯 | 周智宇

農曆新年之後的價格戰如期而至,並且變得更加慘烈。

特斯拉和小鵬等品牌以“X年免息”的形式,變相打起價格戰;而比亞迪、長安、吉利,則是以下放智駕功能的形式,在另一個維度上打響價格戰。

在新年開工後的2月9日和10日,長安和比亞迪先後向汽車行業投出智駕炸彈。尤其是比亞迪發佈的“全民智駕”戰略,一口氣帶來了21款新車,覆蓋7萬級到20萬級市場,均搭載天神之眼C高階智駕。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發佈會上表示,2025年將是“智能駕駛普及元年”,預計未來2-3年內,智能駕駛將如同安全帶或安全氣囊一樣成爲標配,爲電動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動力。

比亞迪在智駕方面的激進策略,也掀起了漣漪。2月14日,比亞迪A股股價迎來高光時刻,盤中漲幅顯著,創下歷史新高,其A股市值也再次站上萬億大關。

在比亞迪發佈會後,吉利也快速跟進,宣佈將在3月初發布AI智能化戰略佈局。

這一場智駕下沉的競賽中,不少以智駕爲賣點的品牌的大佬們都坐不住了,智駕的爭論也就此掀開。

華爲車BU董事長餘承東和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等多位車圈一把手對全民智駕提出不同看法。餘承東表示,“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長城董事長魏建軍也發言,“智能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

當前智駕還在發展過程中,先實現全民智駕,再提升整體水平,似乎也是正常的發展路徑;不過,用戶們也需要對智駕有更多的瞭解,通過更多體驗和實際的感受,來判斷智駕水平的優劣,大佬們的爭論,一定程度上也幫助用戶擁有更多智駕認知。

智駕下沉一直是大勢所趨,只是這一次比亞迪是那條鮎魚。

在過去的幾年間,智駕下沉的引領者主要是小鵬等新勢力。一個明顯的對比是,2023年以前,高階智駕大多搭載在30萬元以上的車型上。餘承東也表示,30萬元以下的智駕車型目前基本都處於虧損狀態,因此華爲不會推出20萬元以下的低價車型。

到了2024年,小鵬在15萬元級的小鵬 MONA M03 MAX版車型上搭載了高階智駕,智駕進一步下沉。

智駕技術的成熟和各類硬件成本的降低也讓智駕下沉有了條件。

一方面,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等核心傳感器價格大幅下降,例如大疆車載的高階智駕方案成本已降至7000元級別;如今,比亞迪進一步通過自研純視覺方案(DiPilot 100)進一步壓縮成本,進而實現10萬元以下車型標配。

全民智駕的時代已然到來,對於消費者而言,智駕變成了“配置有無”到“體驗優劣”。初期消費者可能因“人有我有”心理選擇智駕車型,但長期將更關注實際表現,如接管頻率、場景覆蓋度。畢竟用戶都是理智的,此前智駕使用最高頻的場景也是泊車等。

就像各位大佬擔心的那樣,作爲一輛行駛在路上的交通工具,安全仍然是其底線。

去年,有不少品牌的車在自動泊車時發生碰撞。但自動泊車場景車速較低,並未造成嚴重傷害。而高速行駛在馬路上,安全底線更爲重要。

高階智駕下沉本質是技術、成本、市場三力驅動的必然結果,其影響遠超價格戰範疇,將重塑行業競爭邏輯。

下沉只是第一步,成爲用戶敢用、好用、喜歡用的智駕,才應該是車企們之後的追求。

未來,車企需在規模化降本與用戶體驗提升間找到平衡,而消費者對智駕的態度將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選擇”,安全、實用、性價比將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維度。

不過,有無智駕似乎很難再成爲溢價的標準了,全民智駕意味着少數品牌的先發優勢被弱化,各品牌們需要在更多方面加強補課。

比如,此前小鵬一直強調智駕這個長板,在其他方面總是長項不夠明顯。從去年的兩款車來看,小鵬在續航、造型、運營等各個方面加強補齊,進而才能在今年重回新勢力銷量前列。

對於其他品牌而言也是如此。

在智駕方面,既然先發優勢已然弱化,就需要進一步建構差異化,讓用戶實際感受到各家的差異,並願意爲之買單。

在其他方面,也需要補齊短板,比如智駕功能與性價比平衡、三電技術基礎、生態整合能力、品牌信任與口碑積累,都會成爲用戶選擇的關鍵,畢竟,終極玩家們哪一項都不能差。

新的一年,汽車行業生死存亡戰的序幕已經拉開,就看誰會中途出局,誰又能挺到終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