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野生動物急救站臺灣黑熊醫療現場! 從救傷到野放訓練 助動物重回山林
野生動物急救站爲受傷的黑熊進行牙科檢查與前爪傷口清創。獸醫師詹芳澤(圖左站立者)監督黑熊傷口的清創情況。
【撰文/洪與成 攝影/吳尚鴻】
臺灣的野生動物資源豐富,野保議題受重視程度日益提高。當野生動物受傷,從治療、照顧到訓練野放的歷程,有賴林業署的野生動物急救與收容體系協助,公職獸醫師在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從1999年開始在野生動物急救站服務的公職獸醫師詹芳澤,近30年來在第一線協助野生動物重回山林,時常犧牲假期甚至徹夜未眠,不只爲公共利益努力,也因爲「我們做的事情就是那麼好玩!」
炎熱的7月中旬午後,位於南投集集的野生動物急救站,一羣獸醫師、助手將一隻完成全身麻醉、身高約150公分的臺灣黑熊推入診療室,隨後共10多人分工協力,將黑熊擡上診療臺,準備進行診療。衆人熟練地爲黑熊裝設呼吸器、紀錄體溫、體重等數值,一面閒聊黑熊的狀況,「牠剛剛有很激動嗎?」「沒有,還滿chill(放鬆)的。」「體重70.67(公斤),變重了耶。」
詹芳澤說,這隻黑熊1個月前在武陵農場附近誤中套索陷阱,左前爪被綁住遭受重創,過程中牠嘗試咬斷鋼絲逃脫未果,牙齒更因此嚴重損壞,前不久剛延請來自南非的牙科專業獸醫師做完手術。這次除了爲黑熊清創仍在滲血的左前爪,也要照X光追蹤牙根狀況,希望早日讓這隻黑熊重回野外環境。
除了這隻臺灣黑熊,急救站目前收容200多隻野生動物。詹芳澤指出,每年5到8月天氣炎熱,是野生動物繁殖的季節,加上臺風、暴雨多,增加野生鳥類落巢被民衆發現的機率,讓急救站格外忙碌,包括燕子、麻雀、五色鳥等常見的鳥類,也時常被民衆拾獲送來急救站,「只要是臺灣原生種的動物,我們都會處理。」
牙齒受到重創的黑熊剛做完牙科手術,照X光檢查牙根狀況。
每年處理逾千隻原生種野生動物 急救站工作突發狀況多挑戰性高
成立於1993年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隸屬於農業部林業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是國內最早的野生動物救傷專業單位,目前主要負責中部地區的野生動物救傷工作。詹芳澤於1999年加入至今,見證急救站從僅有1至2人獨撐大梁,到現在有獸醫師、助手、訓練員等共計20多人,收容的動物則多到讓2018年才落成的新建築快容納不下,「1年會有1,000多隻動物送進來,扣掉途中死掉的,大約7、800只。」
詹芳澤從1999年開始在野生動物急救站服務,見證急救站規模成長的歷程。
在野生動物急救站服務的獸醫師,每天都在做些什麼?詹芳澤說:「就是看動物啊!」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卻是繁雜又充滿突發任務。例如,被送到急救站的動物晚上需要有人喂餐,因此治療之外,其他時間更像是褓姆;每一隻在中心被照料的動物,都會有「主治醫師」負責掌握、追蹤狀態,「每個人每天大概要看1、20只的動物。」
如果遇到需爲動物執行手術的時候,包含麻醉的時間在內,一場手術可能會長達4小時以上。除了動物本身的診斷,急救站也會針對中毒死亡的野生動物,檢測其所處環境中的化學物質,確認是否有毒性物質甚至非法藥劑。
「我們的工作時間真的很長。」雖然急救站的表訂開放時間是上午8點半到下午5點半,但下班時間之外,仍會遇到需要急救的動物上門,「民衆直接殺進來,或是半夜的時候把動物放到我們的警衛室,警衛就會叫我們進來處理動物。」在繁殖季節,可能還需要加班2小時,週末也需輪班,「我們都說累了就休息,只是這個季節大家都比較辛苦一點。」甚至有時家庭旅遊期間還會接到電話,要立刻收假回工作崗位,不過家人也多能體諒,「我太太聽到就說喔……真的喔,去吧去吧。」
位於南投集集的野生動物急救站,新址於2018年落成,佔地約2,400平方公尺。
野生動物急救站外出救援用的廂型車,外觀繪有石虎的圖案與紋路。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