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天河“新春第一會”:每年投入超10億元,全要素供給發掘“硬科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魏彤 伍素文 廣州報道

2月7日,天河區高質量發展大會成功舉行。作爲廣州經濟第一區的“新春第一會”,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在現場觀察到,今年天河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從參會人員到會場選址、大會內容等,多處細節頗有深意、信號鮮明。

今年天河區高質量發展大會設在了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國際會議中心。場外,天河區企業出品的機器人、無人機、雷達產品等同臺展示,靈活直走的雙足機器人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場內座無虛席,陣容豪華,科學家、企業代表列座前排,體現出天河對科技產業互促雙強、科學家與企業家唱主角的重視,也反映出其優厚的“家底”。

從省到市再到區,今年廣東各地新春第一會主題均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緊密銜接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出‘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將以最強的決心、最大的力度、最實的舉措大抓產業、抓大產業,掀起新一輪產業大發展熱潮!”天河區委書記譚明鶴在會上發出產業動員令。

會上,部分區屬部門、街道、企業代表輪番亮目標、亮行動。中國科學院院士蘇國輝、中國工程院院士唐洪武、中國工程院院士邢鋒等科學家與高校科研院所相繼發言。大會還發布了系列產業政策,宣佈每年投入10億元左右,聚焦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引育,支持產業、企業高質量發展。

經濟大區挑大樑,百舸爭流勇爭先。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舉辦之年,也是天河建區40週年。踏上新徵程的天河,今年定下GDP增長約5.5%等目標,奮力下好產業發展“先手棋”,跑出二次創業“加速度”。

緊盯科技前沿“風口”產業

產業是經濟之本、發展之基。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從相對落後的農業省發展到牽動全球的世界工廠,再到引領全球的智造基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天河從東郊田野發展爲廣州經濟大區、創新強區、城市客廳。歷史與實踐證明,產業體系的迭代升級,將帶來生產力的不斷躍遷。

站在新的發展階段,天河區委、區政府在緊密銜接市“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市賦予天河區功能定位的基礎上,提出全力構建天河“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明確了以科技創新爲引領、現代服務業爲依託,服務支撐製造業立市的產業發展總體要求。

具體來看,“1”是一個總體要求,即堅持產業第一,以科技創新爲引領、現代服務業爲依託,服務支撐製造業立市。“2”是兩個主攻方向,即推動製造業、服務業“兩業融合”,數智化、綠色化“兩化轉型”。

“12”是8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和4個未來產業。其中,8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包括軟件與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時尚消費品、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智能建造與工業化建築,4個未來產業包括未來網絡與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智能無人系統。

“6”是6個現代服務業,包括現代金融、科技服務、專業服務、現代商貿、文化創意、旅遊休閒。

建設好“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好科技產業互促雙強的大文章,開創二次創業再出發的新局面,天河有信心、有底氣、有強招。

譚明鶴表示,天河地處戰略要衝,位於廣州新中軸和活力創新軸的鏈接點,集聚多個“國字號”平臺,多個重點發展片區聞名遐邇,擁有全省最多的“雙一流”大學、高等院校,全市最多的科研院所,各類科技人才和在校學生超30萬人。

天河有240多萬常住人口,集聚企業61.2萬家、佔全市26.3%,其中總部企業、“四上”企業、科技類企業數量均居全市第一,吸引着各路英才、各類企業在天河紮根成長壯大。

此外,天河現代服務業優勢突出,再加上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等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加快佈局,構建起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盤”。

天河不斷亮出產業新招。本次區高質量發展大會,天河還集中發佈了人工智能、工業軟件人才、現代都市工業3個戰略性產業政策,現代金融、現代商貿2個現代服務業政策,1個招商引資措施,數字經濟、總部經濟、樓宇經濟3種經濟形態的三年行動計劃。

天河區委副書記、區長陳建榮表示,天河將大力推動產業體系向新圖強,緊盯科技前沿、產業“風口”,打響“天河服務”品牌;大力推動產業科技互促雙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緊密的深度對接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擦亮“天河科創”品牌;大力推動營商環境優化升級,持續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千方百計爲企業和人才搭平臺、鏈資源、解困難、促成長。

發掘更多“硬科技”寶藏技術

企業是創新之核、競爭力之本。

作爲廣州的創新強區,天河集聚5所綜合性大學、11家科研院所,以及1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16家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研平臺,擁有超16萬家科技企業。

大會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傳承發揚“科韻路精神”,支持行業頭部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牽頭組建一批體系化、任務型、跨領域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上下游融通創新,深化“政策+科技保險+銀行融資”等科技金融服務舉措,通過“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轉化”,支持研發更多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廣州辰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辰創科技”),核心業務覆蓋航空航天、公共安全、國防軍工、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等國家重點行業的各類應用場景,2024年工業總產值1.86億元,同比增長10.60%。

辰創科技聯合創始人、執行總裁曹祥元表示,低空經濟和低軌衛星互聯網是國家重點打造培育的未來產業,也是天河區重點培育的產業之一。辰創科技在該領域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積累,同時也有低空經濟和低軌衛星互聯網領域擁有深厚的渠道資源和未來發展的產業資源。

“今年,辰創科技會配合天河區規劃佈局的2112工園,開工建設辰創科技在天河的總部基地,基地同時也是辰創科技在低空經濟和低軌衛星互聯網領域打造的未來示範產線項目。”曹祥元說。

環五山創新策源區是天河區科技創新動力之源,也是廣州重點推進建設的片區之一。當前,天河正全力推進環五山創新策源區的更新。

作爲全省“智力密集度”最高的地區,環五山創新策源區是大灣區最具“硅谷” 氣質的片區。天河區提出,要縱深推進環五山創新策源區更新發展,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更加緊密的深度對接機制,大力支持大學科技園建設,發掘更多“硬科技”的寶藏技術,推動更多科研成果就近轉化和產業化。

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作爲暨南大學直屬研究機構,已開展了一系列基礎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授權多項發明和實用型專利,跟企業和醫院合作,成立多個院士工作站,開展了一系列臨牀轉化研究和臨牀試驗,致力於形成成熟的產業體系。同時,研究院將充分發揮研究院在科研成果、實驗平臺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優勢,努力建設成爲中樞神經再生領域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爲天河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該研究院院長蘇國輝圍繞“對接落實‘12218’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12126’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一主題提出建議,一方面,深化區域協同,聯合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心”,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落戶天河;另一方面,聚焦“卡脖子”技術攻關,真正實現“從0到1”的突破,實現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與全球競爭力;同時,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深化高校與其他科研院所、企業合作,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更好實現基礎研究到臨牀轉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