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錶數據出錯 壓力、疲倦感造成落差
智慧手錶示意圖。荷蘭研究指出,智慧手錶無法如實呈現受試者的壓力程度與疲勞程度。(Photo by Daniel Cañibano on Unsplash under C.C License)
【臺灣醒報記者莊宇欽綜合報導】
智慧手錶能進行健康監測,但與真實感受卻有落差!荷蘭研究指出,智慧手錶無法如實呈現受試者的壓力程度與疲勞程度,僅能呈現心理狀態的觀測,但卻能真實反映睡眠數據的變化。專家強調,智慧手錶數據應結合更廣泛的背景進行解讀,包括個人感知與生活經驗。
智慧手錶數據追蹤
「智慧手錶並非醫療設備。」萊登大學臨牀心理學者弗裡德強調,有時智慧手錶可能會誤以爲用戶有壓力,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對某事情感到興奮。對此,穿戴式裝置僅能呈現心理狀態的觀測,即使智慧手錶可以測量健康數據,但仍無法作爲醫療判斷準確依據。
《Gizmodo》報導,萊登大學研究團隊針對800名佩戴Garmin智慧手錶的年輕人進行三個月的健康數據追蹤,其要求受試者每天4次報告其壓力、疲勞或睡眠程度,然後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智慧手錶無法如實呈現受試者的壓力程度與疲勞程度。
然而,針對三分之二的受試者,智慧手錶的睡眠監測與受試者的自述之間有顯著關聯。研究人員表示,如果受試者從前一天自述睡眠品質不佳,到第二天睡眠品質良好,智慧手錶都能如實反映睡眠數據的變化。
結合個人感知經驗
《衛報》報導,這項研究旨在強化憂鬱症的早期預警系統,以幫助潛在患者在發作前接受預防性治療。然而,智慧手錶並不一定反映客觀事實,應結合更廣泛的背景進行解讀,包括個人感知與生活經驗。
曼徹斯特大學研究員帕納約圖指出,穿戴式數據可以爲人們的情緒體驗提供有價值的洞察,但瞭解其潛力和侷限性至關重要。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