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資誠稅務法律服務營運長段士良 組跨國兵團 精準出擊
資誠稅務法律服務營運長段士良(左起)、資誠印度及南向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資誠印度及南向業務副總經理張智媛分享跨國管理心法。記者餘承翰/攝影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法律服務營運長段士良,從2003年加入資誠以來,歷經第一批外派中國大陸的實務磨練,也走過兩岸貿易高峰、中美貿易戰及全球供應鏈重組等關鍵時刻,多年來,對跨國經營的變化與挑戰有深刻體會。
專業與接地氣 缺一不可
如今,他帶領一羣「外國兵團」,團隊跨足東南亞與印度市場,相信專業與接地氣缺一不可,而能讓團隊穩健成長的核心,來自於尊重不同背景的人才,並給予公平的發揮舞臺。
七、八年前臺商開始撤出中國大陸,轉向東協佈局,美中貿易戰、地緣政治與客戶需求更將趨勢推向高峰。
段士良觀察,與早年去大陸的模式相似,東南亞市場初期多屬「人治」,隨着外商進駐,逐漸走向「法治」,此時,懂法規又能接地氣的團隊成爲臺商不可或缺的夥伴。
段士良介紹,資誠印度及南向業務團隊同仁來自印度、越南、泰國、印尼等國,甚至有馬來西亞的合夥律師,能用當地語言協助臺商第一時間解決問題,也爲企業節省溝通成本與法律風險。
不同於過去以外派爲主,資誠選擇在臺灣組建跨國專業團隊,讓成員在臺灣累積語言與專業能力,再與當地聯盟所深度合作。
段士良指出,許多臺商的決策重心仍在臺灣,這樣的模式更能精準迴應需求,也降低外派高成本與時差帶來的限制。
文化碰撞 工作更有火花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印度及南向業務主持會計師鮑敦川補充,這套模式源於對「人才留任與發展」的長遠思考,「招聘第一天,我們就要描繪出五至十年的職涯路徑,讓外籍員工清楚知道,留在臺灣或回到母國,都能因這段經歷擁有優勢。」
跨國團隊管理不能只靠感性關心,還要有理性制度,包括升遷機會、專業養成與國際歷練。
語言與文化差異,常被認爲是跨國團隊的挑戰。不過,泰國籍的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印度及南向業務副總經理張智媛卻認爲,只要有明確目標與透明計劃,差異就能成爲加分,團隊一半是臺灣人,一半是外籍人才,文化的碰撞反而讓工作更有火花,讓外籍同事感受到信任與歸屬感,纔是留才的關鍵。
段士良回憶,自己曾多次陪臺商到當地看廠、談投資優惠與退稅申請,他發現,若完全依賴華僑「關係」,一旦被摸清模式,就會年年「被關切」,反而透過懂當地語言又有專業背景的人士依法協商,不僅成本可控,風險也能有效降低。
談到管理心法,段士良總是回到「尊重」。他說,尊重不同背景的人才,給予公平的舞臺,才能真正發揮團隊力量,「我們的角色是走在客戶前面,先讓自己國際化,才能帶客戶安全走向國際。」
在這套信念下,資誠的跨國團隊不僅成爲臺商拓展東南亞與印度的重要橋樑,也讓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業人才,在臺灣找到歸屬感與成長空間。段士良說,管理不只是分派工作,而是讓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爲什麼在這裡、未來能走到哪裡,這纔是經營團隊最溫暖、也最務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