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經營/紀氏源豐集團董事長紀水樹 海外拓市 守護臺灣米
紀氏源豐集團董事長紀水樹是中部最大碾米廠,紀家三大都堅守臺灣米事業。記者徐珮君/攝影
紀氏源豐集團董事長紀水樹是中臺灣最大的碾米商,他的父親18歲就開米廠創業,從小紀水樹就在米廠長大。他形容,碾米是一個很辛苦的行業,要賺錢不容易,還好他從小數學就很在行,幫爸爸算錢時,總能「斤斤計較」,如今他的兒子紀淙耀從臺大物理系畢業後,也回家接班,兒子外語能力強,外銷就靠他了。
維護好品質 外銷關鍵
紀氏三代勤奮守護臺灣米事業,他們家的米倉也同步存放公糧,是政府在中部的最大糧倉。紀水樹常說,父親留下來的企業,小孩不做就沒了,這句話,不只是說給自己聽,也是說給他的孩子聽。
紀水樹說,臺灣面積不大,卻有七個農業改良場、一個農試所,長期以來在稻米改良領域,培養了很多人才,「臺灣米產量大,又好吃,這是臺灣的賣點,」臺灣米若要打到國際市場,關鍵是品質一定要好,同時找出市場地位,當然,信用也很重要,「賣出去的米不能一次好,一次壞;品質沒有保證,人家就會斷貨」。
紀水樹舉日本爲例,今年因爲日本缺米,臺灣有比較好的機會可以進去,讓日本客人知道臺灣也有價格便宜,又不錯的米,「目前從外銷量觀察,相信日本買那麼多米,代表日本人應該可以接受。」
不過,他提到,日本人對稻米還是非常自我保護,對日本米也充滿驕傲,「今年很特殊,是因爲日本米價已經漲到太高,若之後價格掉下來,回覆常態,臺灣米能不能年年出口萬噸,就不一定了。」但是既然已經有了今年的經驗,只要繼續努力,還是有機會增加出口量。
近年,紀氏集團也努力做外銷。紀淙耀觀察,以新米來說,澳洲是不錯的出口選擇,因爲當地亞洲人較多,「我們出很多等級最好的壽司米到澳洲做日本料理、中華料理的餐廳。」紀淙耀過去幾年積極協助父親拓展外銷市場,他觀察,除了澳洲,歐洲也可算是臺灣新米開發滿成功的市場。
反倒是美國,「臺灣米比不上更高端的日本米,又比便宜的越南米貴,『定位有點不上不下』,有些吃虧。」紀淙耀說。
他也提到,近年臺灣米出口比過去提升很多,香港、新加坡也有很多消費者喜歡臺灣米,希望政府能協助業者打開國際市場,這或許臺灣米可以加強對外展銷的新藍海。
紀水樹一家對米,都有特殊情感。他提到,這幾年,臺灣米生產過剩,其中一個原因是國人食米量降低。據農糧署統計,40年前,臺灣人一天可吃下三碗飯,如今一天吃不到1.3碗。
紀水樹直言,現在選擇太多了,很多業者對米也沒有用心,不少人更以爲吃飯就會胖。實際上,現在日本人吃米飯的人還是很多,以2021年爲例,日本人一年食米量超過50公斤,但是同時期,臺灣就只剩下43公斤。
吃米飯變胖 觀念錯誤
他提到,主要還是搭配的問題。日本人吃壽司、吃定食,會搭配很多魚、瘦肉,量都固定,但臺灣人是一邊吃米飯,一邊配控肉或豬腳,一碗吃完再添一碗,還要加滷汁,不吃出問題纔怪。紀水樹爲米飯叫屈說,「米飯對人是好的東西,老一輩說稻米是五穀之王,純粹吃米飯很健康,只是因爲搭配的東西不對,希望專家要講清楚。」近期,臺灣仍在與美國磋商對等關稅,也讓紀水樹憂心,可能會讓臺灣米陷入更大的困境,「畢竟無論是美國稻米零關稅進口,或增加進口配額,臺灣米都會招架不住。」紀水樹說。
臺灣當年爲了加入世貿組織(WTO),針對稻米設立進口關稅配額制度,一年總額度是14萬4,720噸,額度內進口是免關稅;額度外進口,每公斤則須支付45元,由此保護臺灣米。
近年,臺灣每年從美國進口6萬多公噸米,國內稻米生產過剩與國人食米量下滑,已是非常多的數量,紀水樹認爲,若要再增加美國米進口,會影響臺灣的米價。
他提到,14萬4,720噸的配額,基本上每年一定要用掉,如果沒有用掉,會被外國批評,「現在我們每年和美國米商開會,美方還會提到臺灣在2022年沒有達到配額,今年5月開會還在講,而且寫在報告裡」,這就是施壓。
「我們一直在等談判的內容和結果,但目前都沒有風聲。」紀水樹建議,如果美國的壓力真的很大,政府或許可以向美國多買一點黃豆、玉米等其他農產品,平衡美國壓力,畢竟這是臺灣比較缺的,但臺灣稻米是生產過剩,如果再增加數量,對農民會有衝擊,不能再犧牲本土稻米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