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熱帖“一鍋肉糉”事件,炸出了多少令人窒息的“僞人父母”

01

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被瀏覽了1540萬次:

“有沒有人真的很討厭自己的媽媽?”

有篇點贊很高的帖子,看得人窒息無比。

在上海這樣高溫的天氣裡,她媽媽每隔兩週都要製作一大鍋肉糉。

每個都巨大無比,包滿了又肥又大的肉,油乎乎的一鍋。

這糉子並不是端午節限定,而是長年製作的食物,冰箱裡永遠都被肉糉塞得滿滿當當。

而這魔怔般的行爲,開始於某一年的端午節。

那天她媽媽包了肉糉,不巧發帖人老公也燒了一大桌飯菜,於是肉糉就被冷落了。

第二天,她媽媽就把所有的肉糉都送給了親戚,不再給女兒女婿吃她包的肉糉了。

從那以後,她媽媽每隔幾周都要包肉糉送親戚,嘴裡還要念唸叨叨:

“別人都喜歡我的肉糉,就你和你老公不吃......”

就像是要懲罰自己的女兒一般,讓女兒後悔:那天沒有順了媽媽的意,多吃肉糉,以後就都沒的吃了。

而這種報復性的賭氣行爲,竟持續了好幾年,只爲了不斷提醒女兒、讓女兒愧疚。

你會發現,有些人真的活到老了,一輩子也沒活明白。

總是想要通過折磨、操控自己的孩子,來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感和權力感。

這場持續多年的“糉子懲罰”,實則是用食物構建的情感刑具:用愧疚感維繫搖搖欲墜的掌控權。

就像有句話說得一針見血:“孩子是一無所成的父母想要在世界上征服的最小單位。”

平庸了一輩子的人,終於在孩子身上嚐到了權力的滋味,因此無法忍受被孩子挑戰權威。

02

我們身邊有太多這種類型的父母,有時候做出的事,甚至離譜到讓人懷疑他們是不是“僞人”的程度。

比如,有家長非要孩子把冰棒的包裝,剪成左邊這樣,而不能隨意撕開。

有強迫症你折磨自己就算了,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上反覆消耗孩子算什麼呢?

比如,有人在找工作面試後收到了一條短信,那個人自稱是前輩,說他的髮型和穿着影響了他的面試分。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後續才知道,那條短信是他媽媽僞裝成前輩發給他的。

就是因爲看不慣他的穿着和髮型,於是換了一個又一個的馬甲,僞造出一個又一個的身份。

企圖能讓孩子乖乖按照她的意願改變,接受她的掌控。

有的家長更是強硬,強迫女兒剪短髮,硬是把她帶到理髮店,拿起剪刀把她按在鏡子上。

嘴裡不斷地威脅着:“剪不剪?”

理髮師站得遠遠的,讓她們去別家看看,她媽媽就按着她的脖子,像抓犯人一樣把她帶走了。

再比如,有人都30歲了,還要忍受npd母親的控制慾:

跟朋友在停車場打電話,就是爲了不讓她媽媽在家偷聽,結果她媽媽不斷地打給她。

都發了短信說自己在停車場了,結果她媽媽還特意下來看她是否撒謊。

打發回去後,又瘋狂地打電話、發信息,還要叫物業去叫她。

評論區裡,很多人都曬出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父母可怕的掌控欲讓他們痛苦不已:

有人每次和朋友出去,她媽媽都要憑空給她幻想出一個對象。

只要她出門,她媽媽就覺得她是在和男的睡覺,她只好發視頻給她媽媽自證。

有人和朋友去KTV唱歌,爸爸就要不停地打視頻電話過來,說她“去這種地方離作陪女不遠了。”

03

在這類父母的觀念裡,如果孩子沒有順從自己的要求、滿足自己的期待,便會使自己的“全能自戀”受挫。

於是,就一定要逼着孩子服從自己的掌控,很多東亞家庭中就形成了一種“聽話哲學”:

“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須聽我的,不然就會受懲罰。”

爲了維持這種居高臨下的權力感,他們往往會忽略孩子的主觀意願、或者用各種方式懲罰不聽話的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個“工具化孩子”的概念,指的是:

養育者無法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個體,而是將孩子看作是自己情感或生活的延伸。

從而導致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或犧牲自我,去成爲養育者期待的樣子。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放棄自己的需求,扼殺自己的情感,只爲了配合父母、取悅父母。

但孩子並不是父母的私有物品、父母的附庸,而是有別於父母的獨立個體,有自己的身體、思想、尊嚴與情感啊。

當孩子的自主權被剝奪,內心積攢的不滿和壓抑,往往會在未來以各種形式爆發出來。

艾爾菲·科恩說得好:“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長,最終會發現其對孩子的控制力最弱。”

父母過於強的控制慾,不但可能引起適得其反的效果,還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

04

那麼,如果你已經成年,但你的父母仍對你有着過度的掌控欲,應該怎麼做呢?

美國心理學家琳賽·吉布森,在《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書中,列出了一份“情緒不成熟父母的成年子女權利清單”。

椰子整理出5條分享給你,在面對此類父母時,你擁有:

①設置邊界的權利。

我有權對你的傷害或剝削行爲設置邊界,有權中斷任何讓我感到壓力或脅迫的互動;

②情緒自主與心靈自由的權利。

我有權擁有自己的感覺、想法、價值、理念和興趣,而不被嘲笑、干涉;

③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權利。

我有權將時間、精力投入在我認爲重要的事情上,即使你不贊同。

④清晰溝通的權利。

我有權要求被認真傾聽,有權直言我的真實喜好,有權告訴你我很受傷。

⑤尊重和平等的權利。

我有權像任何獨立成人那樣被尊重以待,我有權拒絕有毒的羞辱。

要知道,反抗父母的控制慾並不是叛逆,而是對平等對話的呼喚。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應該像海因茨·科胡特所說:

“人和人之間最美好的情感是:

我深深地理解你、接納你,不給你設任何條件,也不會控制你。但是在你需要的時候,我都在。”

共勉。

作者:小椰子,個人成長領域作家,全網粉絲量破200萬。關注我,用獨特視角解讀社會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認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