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格科技半年內再獲億元級融資,爲清華孵化的AR眼鏡光學廠商|36氪首發

作者 | 張子怡

編輯 | 彭孝秋

36氪獲悉,AR眼鏡光學廠商至格科技於近期再次完成億元級融資,這是其2025年完成的第二輪億元級融資。

本輪融資由銀潤資本領投,老股東方廣資本超額追投,久德投資、人才科創基金、易景科技跟投。資金將主要用於產能提升、團隊擴充和產品研發迭代。

至格科技成立於2019年,是一家專注於AR衍射光波導、衍射光柵和微納光學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公司由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光柵與測量實驗室孵化而來,核心團隊包括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國家萬人、清華博士以及前上市公司高管。

衍射光波導是一項用於AR/AI眼鏡中的光學方案,因其具有輕薄、高透光率、可規模化量產等優勢,被認爲是目前AR光學方案中最具有潛力的方案。近兩年發佈的AR眼鏡新品中,有一半以上已採用衍射光波導技術。

隨着近些年來AI大模型能力的提升,AI眼鏡的發展大幅加速,Meta、三星、蘋果、亞馬遜、小米、華爲、阿里、字節跳動等大廠都參與到對AI眼鏡的研發中。

國際數據公司IDC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智能眼鏡出貨量預計達1280萬臺,同比增長26%,中國市場將突破275萬臺,同比增長107%,躍居全球第一。

智能眼鏡行業發展迅速之際,以至格科技爲代表的光波導廠商,相當於下游品牌客戶的“彈藥提供者”,其已經服務多家消費電子和互聯網大廠以及AR眼鏡獨角獸公司。

國內衍射光波導實現量產開始於2021年,而至格科技已建成國內首條衍射光波導全自動批量生產線,月產能可達10萬片,且已實現單月2萬片的量產出貨,產能和出貨量均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至格科技自主掌握“光柵設計、光柵母版加工、納米壓印生產”三大核心技術,打造了IDM模式(指具備從設計到製造全鏈條能力的一種運營模式)。

至格科技CEO孟祥峰表示,AR眼鏡是個對鏡片定製化要求極高的行業,很難用單個光學產品服務全部客戶,不同的客戶對波導鏡片的顯示性能和外觀都有自己的要求。而IDM模式能夠在實現客戶定製化產品設計的同時,更快的迭代技術、實現產品量產,靈活性和自由度更高。

衍射光波導是項相當前沿且新興的光學技術,近些年在顯示效果、佩戴體驗等方面提升的同時,在實際應用中也面臨着彩虹紋(衍射分光造成的視覺污染)、漏光(佩戴眼鏡時對面人會看到顯示內容,存在泄漏隱私的風險)等問題。

至格科技過去也在同客戶的合作中,意識到提升AR/AI眼鏡的佩戴體驗十分重要。

“我們做了重要的戰略決策,力爭讓光波導鏡片更接近於普通眼鏡鏡片的佩戴體驗。只有讓消費者更舒適的使用AR眼鏡,才更有可能推廣相關技術。”孟祥峰告訴36氪。

36氪瞭解到,針對彩虹紋這一影響AR眼鏡用戶體驗的核心問題,至格科技開發了“無彩虹紋”專利技術。通過獨特的光學設計,引導彩虹紋向特定角度發散,避免其進入人眼,可保證用戶在95%的場景下感受不到彩虹紋。同時,爲提高AR眼鏡的透光率,至格科技採用複雜的光學設計和工藝手段,其波導鏡片綜合透光率超98%,非光柵區域透光率達99%以上,與高端眼鏡鏡片水平相當。

至格科技還擁有漸變光柵專利技術,提升了顯示均勻性和外觀美觀度。同時,其通過獨特的波導光學架構設計,有效改善了漏光問題。另外,其波導鏡片極致輕薄,重量不到4g,純波導片厚度僅0.4mm,疊加蓋板後厚度控制在0.65mm以內,極大提升了佩戴舒適性。

此外,由於AR眼鏡需要在戶外場景下使用並“對抗”陽光等高亮度場景,AR眼鏡的入眼亮度也是衡量產品性能的重要指標。爲此,至格科技通過技術改善不斷提升波導片的光效,其量產產品光效達1000nits/lm,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光效的提升意味着更高的入眼亮度和更低的系統功耗。

在孟祥峰看來,只有不斷提升光波導鏡片的顯示效果和佩戴體驗,讓光波導鏡片更像普通眼鏡鏡片,才能讓消費者實現全天候佩戴,並進一步推廣智能眼鏡的普及,從而推動整個AR/AI眼鏡產業鏈的發展。“要讓AI眼鏡變得越來越好用,行業纔會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業和各種資源進入,我們纔有機會進一步實現技術迭代,最終實現AR眼鏡帶來的元宇宙和空間計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