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上限提至50萬,最長可貸7年,誰將受益?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漫遊 上海 北京報道

3月21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印發《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以下簡稱“消費貸新政”),要求金融機構支持提振消費,豐富金融產品,便利金融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消費貸新政主要有三大看點:消費貸自主支付上限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網絡貸款上限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貸款期限從最高5年延長至7年。值得關注的是,消費貸新政特別強調“階段性”調整,既爲市場注入靈活性,也爲未來政策優化留出空間。

隨着一系列促消費政策的落地,疊加消費貸新政的出臺,哪些人羣將直接受益?銀行如何調整產品體系?

消費貸迎三大核心調整

消費貸新政提出,對於信用良好、有大額消費需求的客戶,個人消費貸款自主支付的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30萬元提高至50萬元,個人互聯網消費貸款金額上限可階段性從20萬元提高至30萬元。在期限方面,商業銀行用於個人消費的貸款期限可階段性由不超過5年延長至不超過7年。

“銀行延長期限,主要能夠開啓中產階層家庭的消費慾望。中產階層家庭可能需要資金進行大額消費如裝修、購買家電等,延長貸款期限可以降低每月還款金額,使這些支出更加可承受。”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說。

當前,在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銀行正加速佈局消費貸業務。多家銀行推出的消費貸利率已低至2字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央行此前發佈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本外幣住戶貸款餘額82.84萬億元,同比增長3.4%,全年增加2.72萬億元。其中,不含個人住房貸款的消費性貸款餘額21.01萬億元,同比增長6.2%,全年增加1.24萬億元。

商業銀行也在積極佈局。例如交通銀行2024年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年末,該行個人消費貸款較2023年年末增加1568.37億元,增幅90.44%。

交通銀行副行長周萬阜表示,2024年交通銀行零售貸款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今年零售貸款也做了積極的計劃,即零售貸款的增量要高於去年,零售貸款的佔比還要進一步提升。

結構性短板待補

儘管消費貸市場發展迅猛,全國政協委員、恆銀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江浩然在調研中發現,當前消費信貸支持仍存在結構性短板:產品同質化嚴重、場景適配性不足、槓桿撬動效應未充分釋放。

爲此,江浩然建議鼓勵金融機構創新消費貸產品,針對教育、旅遊、家裝等領域的特定消費場景推出定製化貸款方案,制定靈活的還款方式,並儘可能地提供利率優惠、手續簡化等支持。此外,對老人、學生這樣的羣體,也可以推出相應的消費貸產品,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讓消費貸在提振消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在強化信貸支持方面提出,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支持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個人消費貸款償還方式,有序開展續貸工作。2025年對符合條件的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給予財政貼息。

面對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銀行正積極調整策略,將觸角延伸至年輕客羣和新市民。

交通銀行零售信貸部相關人員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該行正在積極發掘與融入文化、娛樂、旅遊、體育等新興服務型消費場景,開展促消費主題營銷活動,爲客戶在場景內提供更便捷、優惠的融資產品和服務,提升消費者消費意願。銀行可考慮從年輕客羣特別是新市民進行切入,他們往往對上述消費領域興趣濃厚,可從源頭出發,促動多個服務消費領域增長。“近年我行推出面向高校畢業新晉職場人羣的專屬消費貸款‘菁才惠民貸’,貼合年輕人習慣,全線上一站式申請,並具備就業初期還款壓力小、伴隨着客戶工作年限的增長同步提升額度等特點,可及時響應高校畢業生就業初期租房、置物、生活、娛樂、旅遊、出行等消費需求。”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