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跟不上…帕拉選手缺教練 家人包辦當後盾
吳於嫣(中)與同學合照。記者季相儒/攝影
「帕拉選手在每個階段都很缺教練資源,受傷後的復健方式或器材也多是一般規格,因此,許多帕拉選手的教練,最後多由家人擔任。」多名資深教練點出帕拉選手的窘境。
「大學一定有校隊教練,但若遇到國手等級的學生,恐無法滿足需求。」國立體育大學適應體育系教授范姜昕辰表示,帕拉運動員與一般運動員在訓練及本質上有差異,大多需要以替代動作達到訓練目的,因此動作就會出現代償作用,對身體損耗很大,特別需要依個別化制定訓練計劃,但帕拉選手不管在哪個階段都很缺乏教練資源,都要家裡幫忙。
范姜昕辰舉網球爲例,一般人揮拍要靠一隻腳當支點把球打出去,但腿部截肢的學生,揮拍動作就和一般人不一樣,有時打球時重心偏移也會摔倒受傷,風險比一般選手大很多,而帕拉選手受傷後復健,可能碰到「復健方式與器材是一般人規格」,訓練員必須找出替代方案協助。
「帕拉選手同樣在世界爲臺灣爭光,但制度、規定走得比較慢。」一名資深教練不諱言,國家資源常是錦上添花,在選手獲得名次後纔給資源,選手未獲得重要比賽獎牌前大多由家庭支持,但到底是要把資源(例如黃金計劃)放在已成名選手上?抑或是普及到更基層,讓其他選手也有機會接觸專業化訓練?需要集思廣益。
巴黎帕奧桌球男單銀牌國手陳柏諺的教練魏君達說,臺灣選手年齡普遍較大,但波蘭、日本、南韓都有計劃地栽培年輕選手出賽;體育署近年啓動類似奧運選手集訓模式,讓帕拉選手同到左營訓練,但大型比賽結束後都回歸「自己顧自己」狀態,國內體壇有必要借鏡國外培養帕拉選手的制度。
魏君達說,陳柏諺今年高中畢業後將進入國立體育大學就讀,很擔憂上大學後若沒有突破性調整,優秀的年輕選手恐無法得到更妥善的培養。
他說,帕拉選手多需固定教練長期陪伴,許多帕拉選手都是家人擔任教練。名古屋亞帕運結束後,將交棒給柏諺的姊姊擔任教練,但陳柏諺的姊姊必須先考取帕拉教練證。
吳於嫣的母親黃曉娟說,於嫣還沒拿到成績前,資源有限,一度要寫企劃書找贊助,她就像於嫣的司機、陪練、球僮加上經紀人,爲了讓於嫣專心打球,她和丈夫總告知「妳專心打球就好,錢的事爸媽來處理」,亞帕運獲得成績列入培育計劃,每月有零用金、教練指導費、膳雜費及運動防護員,可更專心投入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