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她數學考6分:求你了,別再用“內卷”廢掉你的孩子

你家孩子考過6分嗎?

我有個朋友,女強人,外企總監,就是那種你我身邊最常見、也最焦慮的“精英媽媽”。她對5歲女兒的培養,那叫一個“武裝到牙齒”,什麼思維課、奧數班,排得滿滿當當。

結果呢?前陣子一次數學小測驗,女兒的卷子發下來,一個鮮紅的“6分”。

我這位朋友跟我說,她當時就懵了,第一反應不是去安慰孩子,而是像個偵探一樣,把女兒所有的練習冊翻出來,逐一排查——“問題到底出在哪?是哪個環節沒跟上?”

就在她“破案”的時候,一擡頭,看見她家閨女在牆角站着,不哭不鬧,就用一種看陌生人的眼神看着她,小聲說:“媽媽,我是不是特別笨?”

你看,這場景,是不是有點熟悉?

這事兒給我的啓發特別大。我們這代父母,總覺得自己特明白,在用最科學的方法“武裝”孩子。但你有沒有發現?我們正用一種“我是爲你好”的姿態,親手廢掉孩子身上一個最寶貴的東西。

我們都在扼殺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其實啊,今天中國父母的焦慮,根兒上就一個矛盾:又怕孩子輸,又怕孩子苦。

在“推一把”和“放過他”之間,反覆橫跳。

我們總以爲,給孩子報更多的班,讓他們拿更多的獎,就是爲他們的未來添磚加瓦,是給他們穿上了一層“黃金盔甲”。

但那張6分的卷子,就像一盆冷水,讓我那個朋友瞬間清醒了:那不是盔甲,那是個一碰就碎的“蛋殼”。

我們拼命用分數、名次這些外部的、結果性的東西去定義一個孩子,這會帶來一個致命的後果——它會徹底摧毀孩子的“精神免疫力”。

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孩子,在面對失敗和挫折的時候,他的“心理自愈能力”和“內在驅動力”。

你想想看,一個從小隻爲100分學習的孩子,當他考了60分,對他來說,天就塌了。一個從小聽慣了“你真棒”的孩子,一旦沒人給他鼓掌了,他就徹底懵了,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這,就是“精神免疫力”被破壞的典型症狀。而我們現在的“內卷式”教育,恰恰就是這種病毒的超級培養皿。

別說“你真棒”,試試這三句“話術工具”

那怎麼辦呢?難道就放任自流,徹底“躺平”?

也不是。

我那個朋友,後來做了一件事,我覺得特別牛。她把那張6分的卷子給撕了,抱着女兒,跟她聊了三句話。這三句話,後來我一琢磨,嘿,這不就是斯坦福大學那個著名的“成長型思維”理論的民間應用版嘛。

這套“話術工具”,今天我白送給你,你可以馬上拿去用。

第一個工具,叫“誇過程,不誇結果”。

她跟女兒說的第一句話是:“媽媽看到你把卷子都寫滿了,肯定動了好多腦筋。我們一起看看,是哪個小怪獸卡住你了,讓你覺得最困難?”

你看,高明吧?一句話,就把焦點從“6分”這個結果,轉移到了“寫滿了”這個過程。孩子一聽就知道,你看見了我的努力,而不是隻盯着我的失敗。防禦心態一解除,溝通的大門纔算真正打開。

第二個工具,叫“問策略,不問對錯”。

她找到卷子裡唯一一道女兒做對的難題,特誇張地說:“哇!這道題這麼難,你是怎麼想到這個辦法的?快教教媽媽!”

這招更有意思了。這是在幹嘛?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你的老師。這一下,孩子的價值感就起來了。他會意識到,原來“我怎麼想的”,比“我做沒做對”更重要,這纔是自信的真正來源。

第三個工具,叫“聊挑戰,不聊審判”。

最後,她合上卷子說:“這張卷子就像一個大BOSS,我們這次沒打過。但這不代表我們笨,只說明我們現在的‘武器’還不夠。明天我們一起去找個更厲害的‘新武器’(新方法),再來挑戰它一次,好不好?”

你聽聽,這哪是聊學習,這簡直就是在組隊打遊戲啊。把失敗定義爲“挑戰”,把錯誤定義爲“方法不對”,這就給孩子植入了一個最寶貴的信念:所有困難,都是可以被克服的,只要我們找到新工具。

所以,回到我們開頭那個問題

你看,聊到這兒,你可能發現了。

我們今天聊的,表面上是怎麼教育孩子,但根兒上,其實是我們這代父母如何面對自己的焦慮。

反內卷,不是讓你放棄努力,去“躺平”。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去做一件更難、但更正確的事:放棄用“確定性”的分數來緩解自己的焦慮,轉而去投資孩子“不確定”的內在成長。

我特別喜歡我那個朋友後來總結的一句話,她說:

“我們如此努力,不是爲了把孩子培養成一臺更精密的學習機器,而是爲了賦予他隨時可以掀翻棋盤,說‘我不玩了’的底氣。”

所以,你不用急着決定明天要不要給孩子加個班。

你先想想:對你來說,你最想賦予孩子的,到底是什麼?

評論區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