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難搞同事…互動讓人心累!「公司不解決他」其他人只好走了
圖爲職場同事難溝通示意圖。圖/AI生成
你與某個特定人士的互動,總讓你覺得很痛苦。
你有沒有哪個同事,總讓你覺得每次互動都像在打一場硬仗?或者,這個人似乎總是在設下障礙,讓你的工作很難有進度?又或者,他們佔用了你過多的時間與精力,以致你光是和他們周旋就感到筋疲力盡,甚至身心俱疲?
如果你是這類難搞人物的主管或同事,很可能會出現以下感受。
感覺挫折
你可能會注意到,每次和這個人結束互動後,都覺得自己像是受到一番重擊一樣。雖然不是真的打了一場拳擊賽,但你總覺得在面對這個人時,自己不得不據理力爭,彷彿隨時都在進行某種角力。他們的表達方式不太委婉,幾乎每句話都帶着強勢的衝擊力,結果你覺得自己不知怎麼回事,就遭受了對方言語上的「攻擊」,感覺自己好像無法能達到他們的嚴苛標準。即便你認爲彼此的意見一致,或至少是朝着相同的目標努力,與這個人的互動仍然讓你感到非常挫折。
感覺受阻
至於那些總能找到看似合理的理由,篤定你的每個想法、計劃或目標,但就是無法實現的人呢?是誰阻礙了你與同事們期待看到的進展?對這些人來說,總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先處理,或是你又忽略了什麼細節、沒考慮到的連鎖反應,甚至可能違反的規定。與這類人共事的經驗,往往動輒讓你覺得舉步維艱。
感覺身心俱疲
有些人的行動力與精力遠遠超乎常人,他們的高度投入往往能激發極高的忠誠度;然而,無論是與他們共事、管理他們,甚至只是試圖跟上他們的步調,都可能帶來巨大的負擔。我有位個案的主管曾經這麼形容他:「他就像一顆被關在盒子裡的超新星,而我擔心的是那個盒子還能撐多久!」若遇見這類型同事的時機不對,就可能會讓你和其他人感到耗盡精力,甚至身心俱疲。
如果你覺得自己常因爲某位同事而感到挫折、受阻或身心俱疲,這些都是重要的徵兆,意味着他們也許已陷入在職場上變得難以共事的困境—而且可能正需要一些協助。
大量離職潮
年輕員工、同事,甚至客戶,正在大量出走。
難以共事的人對人員流動率的影響
若企業內部的哪個地方有難搞的人存在,最明顯的徵兆通常就是爆發離職潮—其他人都會前仆後繼地離開;這些都是企業曾投入大量時間與金錢招聘並栽培的人才,也是可能直接轉而投向競爭對手懷抱的重要同仁。
有位客戶曾告訴我發生在他們公司的真實事件。由於一兩位特定人士的影響,這家專業服務公司正以緩慢但令人擔憂的速度失去年輕合夥人。在我們第一次的簡報會議中,他們解釋說,失去一位初級合夥人對公司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十萬英鎊;這還只是他們在找到替代人選之前,因爲失去該合夥人而損失的費用收入而已,不包括實際替換該職位的成本。一些研究顯示,針對高學歷主管職位,替換成本可能高達年薪的兩倍。
如果流失的是專業人員,甚至還帶着自己的客戶羣一起離開的話,那麼對受影響的企業來說,整體局勢就變得更令人擔憂了。
主管對人員去留的影響
常聽人說:「員工加入的是公司,卻因爲主管而離職。」
二○○八年,蓋洛普(Gallup)針對美國超過一百萬名員工進行調查的結果發現,人們離職的首要原因是糟糕的老闆或直屬主管;在自願離職的員工中,有75%是因爲他們的主管才選擇離開。viii
如果你還在狀況外的話,離職面談或許能爲公司老闆與資深主管提供機會,更深入瞭解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離職面談與組織迴應
然而,《哈佛商業評論》的研究顯示,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離職面談,真正促成企業政策的調整或有效的改善措施ix;這表示許多公司即使明知問題所在,卻仍未採取行動,也有很多企業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有效介入,來應對難以共事的同事,結果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爲了謹慎起見,如果你的公司開始出現「離職潮」,你應該將其視爲一個警訊,意識到可能出了問題,並進一步調查原因。
《九型難搞同事使用說明書》。圖/時報出版提供
如履薄冰
這是一種不安的感覺,擔心問題即將浮現,或是關鍵議題無法獲得解決。
我的客戶偶而會在他們察覺某位同事在工作上變得難以共事之前,提到這種「如履薄冰」的經驗。這是一種對未知感到不可靠的感覺—他們試圖依靠着什麼,卻發現那樣東西並不存在。他們原以爲自己站得穩當,卻突然發現地面搖搖晃晃,甚至擔心會直接從腳下裂開。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跡象。
(本文摘錄自《九型難搞同事使用說明書》,時報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