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讀書人看電影】以通俗文本取代精製的電影語言 奉俊昊的複製人科幻旅程—《米奇17號》
作爲韓國導演奉俊昊繼《寄生上流》睽違6年之後的作品,《米奇17號》在上映前就話題十足,不過或許也因爲前作給人的印象太過深刻,直接導致上映後褒貶不一的兩極評價。建構在科幻與複製人議題之上,《米奇17號》不論在劇情或是背後想要傳達的理念上,其實表現的都不算太差,但在追求「好萊塢式」娛樂性的同時,確實少了過去能夠潛移默化影響觀衆、在觀影過程當中帶來極大震撼的細膩電影語言。
既然是以複製人爲故事核心,相關的倫理問題也當然是這部電影不會放過的議題。包含複數的本體在現代文明當中將造成的種種矛盾、「複製者」與本體之間的意義差異,甚至是藉此來探討人類存在的本質等,都是觀衆將在這部作品當中會看見的內容。但在「複製人」的表象之下,人被視爲「工具」的種種現實也同時被呈現,也就是當人被視爲消耗品的過程本身,將對一個人的存在意義與自我認知所將造成的影響。
就一部荒謬、諷刺電影的故事邏輯來說,《米奇17號》並沒有太多會讓人齣戲的點,有影評認爲前面鋪陳過於冗長,但其實也不算有太多不必要的劇情;另一方面,劇中的一些轉折並不是那麼容易猜,這些設定也會讓觀衆在過程中感到新奇與驚喜。但要是說電影語言的深度,《米奇17號》確實沒有像是《寄生上流》那樣,細緻到每一個鏡頭、畫面都可以感覺是經過精心設計;換句話說,它更容易被看懂、接受,卻也難免會被評爲膚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