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中華民國拳擊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武男從擂臺到教壇 爲拳擊搏一生
從1968年的落選痛楚,到2024年巴黎奧運的陪伴與守護,李武男見證了臺灣拳擊一步一腳印地走進世界舞臺。圖/本人提供
李武男/達人小檔案
1942年出生於屏東,李武男自幼家境清寒,因常被欺負而投身拳擊。靠着堅忍與勤練,他奪下六屆全國錦標賽冠軍,並加入臺鵬拳擊隊,是1960年代臺灣最具代表性的拳擊選手之一。
■三度帶隊奪冠 子弟兵接棒回校傳承
1968年原獲選爲墨西哥奧運代表隊選手,卻因制度不公、人情運作而無緣出賽,讓他痛心之餘也立下志願:「有朝一日要站在制度裡,讓公平回到選手身上。」
退役後,李武男於東大中學(今屏東陸興高中)擔任拳擊教練,帶領拳擊隊三度奪得全國中等學校拳擊賽團體冠軍。他憑藉賽場經驗和人格魅力,培育出多位優秀選手,更有學生保送進入師大、文化、北體等體育高等學府。這批弟子日後迴流各中學擔任教練,形成拳擊教育的傳承網絡。
■推動選拔制度改革 落實成績決定機會
離開擂臺後,他擔任中華拳擊協會理事長,期間,李武男推動選拔制度改革、裁判與教練專業制度化、擴大校園基礎建設,更爭取與國際拳擊組織合作,舉辦多場國際賽事。他以「制度要先公平,選手纔會服氣」爲理念,杜絕黑箱與派系操作的空間,真正落實「成績決定機會」。
■成功引進國際賽事 提升臺灣拳擊能見度
在教練與裁判方面,他推動資格認證制度,定期舉辦進修課程與實戰考覈,提高教學品質與執裁公信力,並鼓勵年輕選手退役後投入教練工作,形成正向循環。同時,他強化基層發展,推動拳擊進入校園,鼓勵國高中成立校隊,並提供裝備與訓練資源補助。
此外,他也積極拓展國際關係,成功引進亞洲盃、亞青賽等國際賽事來臺,提升臺灣在國際拳擊版圖中的能見度。2016年,他任內見證臺灣選手陳念琴與賴主恩雙雙取得里約奧運門票,爲國內拳擊運動打開新局,更奠定日後女子拳擊F4征戰奧運與亞運的關鍵基礎。
面對外媒對林鬱婷的性別質疑,他挺身支持迴應,更爲黃筱雯遭誤判落敗感到不捨。他說:「拳擊不是靠天賦,是靠吃苦的毅力。這羣孩子,多數出身弱勢,卻能用意志逆轉命運,身爲過來人,我感到無比驕傲。」
多年來,李武男關注的不只是比賽名次,而是如何讓拳擊成爲改變人生的力量。他特別關注家境清寒或無依的孩子,認爲他們更有潛力也更需要機會,「有毅力,是當拳擊選手的基本,身體素質其次。當人生很苦時,反而更懂得咬牙撐住。」
從1968年的落選痛楚,到2024年巴黎奧運的陪伴與守護,李武男見證了臺灣拳擊一步一腳印地走進世界舞臺。如今已80有餘,他卻道:「跟在擂臺一樣,只要還站得起來,就要繼續陪着這羣孩子比下去。」
達人座右銘
一生爲拳擊奮鬥,公平正義不容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