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行醫是Privilege 張君照以心待患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副院長張君照。圖/張君照提供

達人小檔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副院長張君照

達人座右銘

「行醫是一種Privilege(福氣、榮幸)。」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教學副院長張君照身著白袍,語氣裡帶着堅定,對於這數十年的從醫生涯,下了最好的註解。對他而言,醫師不是隻是治病,而是建立醫師、病患良好的醫病關係,並不斷精進專業能力,協助病患走出幽暗深谷、找回希望,即使萬一結果並不如預期,也能達到慰藉。

他分享,十多年前有一位病患,因爲長期貧血求助,經過胃鏡、大腸鏡都一切正常,仍是找不到出血部位,「把病患當成自己家人、儘自己最大努力」,因此他研判很有可能是其他部分的病竈,因此在當時醫院還沒有小腸鏡設備,他主動向廠商借用小腸鏡,最後找出深藏小腸的腫瘤並且成功治療。幾年後病患遇到他,頻頻致謝感謝救了一命,這也是他行醫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幫助到更多人,「主動替病患找答案,把他們當作家人」。

一路走來,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到現在的副院長,中間還曾到日本擔任研究員,研究早期胃腸道癌症最新診療,不斷充實自己,讓自己與時俱進,就是希望能提升專業能力,幫助更多人,而這當中,除了自己精進,他認爲更重要的是紮根「醫學教育」。

他認爲,只有藉由完整的醫學教育,才能改變更多人、協助更多人,培育出未來更有能力的醫師,一起幫助更多病患,尤其醫療體系是高度講求TEAM WORK(團隊合作)的環境,所以一直盡全力培育人才。最新的北醫的教學團隊通過七件國科會的研究計劃,這是相當不容易的成果。

張君照強調,很多疾病的治療,結果是0與100的距離。醫療本質不應只是看病,而是以全人爲中心;尤其忌諱「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的誤診。疾病治療要找出最根源的病因,尤其許多身體系統是連動的,不單單是表現在單一系統,要以同理心出發,用心找出根源,也要跨領域合作,一起發揮團隊力量,纔有機會達到100%治癒。

張君照說,「醫病關係不僅是治療,而需要更多的支持與信任」,只有雙方彼此信賴之下,患者也高度配合下,才能達到良好的愈後成果,尤其醫師長期處於高壓環境下,偶爾會忘了同理心,出現態度不好,甚至口出惡言,這都是要避免。

隨着臺灣社會面臨少子化、人口老化與醫護人力流失的挑戰。他直言,這的確是重大挑戰,政府也積極因應,但同時也看到新契機,尤其是人工智慧(AI)的崛起正在改變醫療,從病歷完整記錄、敘述標準化、電腦斷層判讀、大腸鏡息肉偵測,都能幫助醫師更專注於病患,也讓AI成爲第二雙眼睛,加入多一層保障。

除了醫療外,他也重視醫學教育,「教育是使命」。張君照也帶領團隊射出三支箭,第一支箭是勝任能力導向,讓訓練、評覈機制更明確,也跟國際接軌。第二支箭是全人教育、全人醫療,就是五全,「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和全社區」,提供「關心並照顧個人生活中的每一個層面,從身體到心理,再到社會和靈性」。第三支箭就是科技輔助教育,包含AI、AR(擴增實境)、VR(虛擬實境)等,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多年來,他獲得過無數獎項肯定,包括資深優良教師獎、師鐸獎、杏林獎、最佳主治醫師、Inventeco義大利國際發明展金牌獎等,近期也到歐洲參加醫學教育年會,多年來培養出許多醫院獨當一面的醫師。對於他的成就所在,他說,只要病患、學生記得他,多年後謝謝當年的治療、當年的指導,就是對他最好的肯定,這一刻更是比任何獎項都更有重量。

對於年輕醫師的叮嚀,他說,在醫院的醫師就是「胡椒鹽」(服、教、研)。服務、教學、研究要面面俱到,但三面向都做好是很難的,不過他深信,很多醫師的韌性都非常強,都具有高度潛力。

談到未來期許,張君照說,希望所有醫師要以病人爲中心,打好基礎、持續學習、學會與不同專業合作、以及具備良好的人文關懷,才能面對無數挑戰、無數關卡,持續爲病患服務,而「敞開心胸、時時好奇、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更是持續成長的關鍵,進而許下一生的承諾。

達人座右銘

仁心醫病 慧心育才

張君照認爲,臨牀醫學須兼具精準與仁心,醫學教育則需智慧啓發與榜樣力量。兩者並重,方能培育兼具專業與品德的良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