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美國高曼資本/臺灣高曼投顧Founder創辦人林敬倫 用績效說話 把理工轉成資本語言

美國高曼資本/臺灣高曼投顧Founder創辦人林敬倫。圖/業者提供

林敬倫/達人小檔案

林敬倫在臺大讀資工時,因跨院修課首次接觸財務工程。與傳統「0與1」不同,市場是充滿不確定性的灰階動態系統,這份複雜性反而勾起他興趣。赴美后,他以資訊與數學方法切入金融,博士階段即與華爾街資產管理機構深度合作,以多重資產風險控管與定價的統一框架奪下Morgan Stanley Financial Markets卓越獎,並提前四年內完成博士。「寫的每一行程式,可能都會影響真實世界的價格與風險。」他說。2013年受聘 Stevens Tech任教,開啓「學術×實務」的長期雙軌。

他於2013年創立高曼,2015年博士導師David(Tiger Management前CIO)加入,師生再度結盟,以量化與私募投資切入資本市場;2016~2018年在臺建立研發基地,與清大、交大、臺大合作,培養量化人才。

2019年「高曼計量」登錄創櫃板,2021年取得投顧牌照成立高曼投顧,完成「研發-投資-合規服務」鏈結,形成美國投資管理與臺灣研發與客戶服務的雙核心架構。

把紀律變成系統

高曼聚焦另類投資與私募,並以多重資產觀點提供解決方案:一端引入美國、香港等地的優質私募與避險基金,協助在臺合規落地與募資;一端自建跨資產量化策略,涵蓋股票、債券、商品、外匯等,依市場環境動態調整暴露。服務對象橫跨高淨值家族辦公室與機構投資人,定位爲「國際資本連結的專業橋樑」。

在投前,高曼以資料治理、基本面/量化訊號與情境壓力測試篩選標的;資產配置以風險預算與再平衡機制控制下行;執行層面串接交易與法遵監控;投後透過績效歸因與風險報告讓結果可驗證、可溝通。對境外基金,團隊提供在地合規、銷售通路、投後服務;對在地客戶,提供策略組合、私募案盡調與跨市場配置,將「研究能力」具體轉譯爲「產品與服務」。

量化是紀律、也是翻譯器

疫情、關稅與通膨循環,讓市場進入高頻不確定時代。他主張從資產配置與風險預案開始,用量化把「直覺」翻譯成「機制」:動態調整股債、分散匯率與地緣風險;以系統吸收龐雜資訊,連到決策與執行。「量化能安穩人心,但前提是理解。」他坦言,因此持續以白話溝通策略邏輯、勝率與風險邊界。

同時,他看好數位化把sell-side與buy-side距離拉近,從證券代幣化到RWA(現實世界資產)皆在加速產品創新與流通效率,「金融工程不只是公式,更是服務設計與市場製造。」

量化常被貼上「黑箱」標籤。高曼的解法是把不可見變成可驗證,用白話說明策略邏輯與風險邊界,搭配合規體系與持續的績效歸因,同時避免「老師型喊單」,而是以「機制型服務」協助客戶理解爲何如此配置、何時調整、預期承擔哪些風險。當流程透明、指標穩定、紀律可檢核,信任自然建立。「我們避免當『老師型』投顧,而是做『翻譯型』與『機制型』,把國際資源帶進來,把風險框架講清楚。」

達人座右銘

Life holds no perfect balance; it is shaped by the choices we dare to m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