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達人-國家太空中心繫工品保處處長林辰宗 造衛星助光通訊上軌道
國家太空中心繫工品保處處長林辰宗。圖/太空中心提供
林辰宗/達人小檔案
投入太空領域工作將近30年,國家太空中心繫工品保處處長林辰宗曾經是臺灣首枚自制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計劃主持人,完成計劃讓他整整開心了一年,現在改負責衛星光通訊計劃,他直率說「又開心不起來」,但靠着使命感盼建立起技術能量,拉拔臺灣衛星光通訊產業。
林辰宗1988年從臺灣科技大學電機系畢業,而後在宏碁工作6年,期間攻讀交大控制工程碩士。1991年,是臺灣發展太空的起點,當年行政院覈定「太空科技發展長程(15年)計劃,成立國家太空中心計劃室籌備處,1994年衛星整合測試大樓廠房動土,3年後啓用,至此臺灣太空科技發展不再紙上談兵。
回顧不多的轉職經驗,對林辰宗來說,會到太空中心,是很多的「剛好」,像是剛好在產業,「剛好」太空中心成立招聘新人,加上剛好有到美國受訓兩年的可能。
當時太空中心已經成立3年,「我差不多剛好畢業的時候,就是真的要開始進行技術工作」。他玩笑說自己還放棄200萬紅利。
在太空中心30年,林辰宗參與衛星工作包含系統工程、姿控次系統發展、衛星整合測試、任務操作及元件與酬載研製等工作。研究領域爲衛星導航、姿態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元件研製及GNSS科學酬載。
但太空產業是一個「結果」不確定性很高的業別,對於這個職業,林辰宗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每天會有新的東西!」即使後來接了管理職,也常常會接觸新技術發展,也因此需要一直「讀書」學新東西。
「我現在還在學新的東西」,他不諱言學新東西很困難,「一直在撞到牆」。但也有信心,這產業會蓬勃起來,像是低軌衛星產業非常大,會有滿多產業參與。
他認爲,相比以前跨入的公司零零星星,且當時太空中心僅有200多人,想要投入,只能到太空中心。有感太空中心現在也找剛畢業學子,但薪資比不上竹科其他公司。
「臺灣可以建立起這個產業,會有很多工作機會,未來的前景也是可以期待。」林辰宗認爲,如果年輕人有使命感,確實可以一直接觸到新東西。像NASA,有些研究中心在舊金山灣區,薪水不到當地企業一半,但他們也是抱持願景。
現在負責衛星光通訊計劃,林辰宗說,因爲臺灣還沒有人做過,也沒有相關產業,自己任務就是要把這個技術建立起來,也希望把臺灣衛星光通訊產業拉拔起來。
對於這項工作困難度,他解釋,在太空直線距離傳輸將近5,000公里,且衛星在太空會「抖動」,「就是太空中兩個米粒相隔幾百公里」這樣的比喻。此外,若以微波通訊,天花板大概每秒1G,光通訊每秒傳輸量2.5G起跳,現在更已經做到20~40G,相差快20倍以上。林辰宗強調,如Starlink(星鏈網路),衛星間以光來傳輸,臺灣發展低軌衛星,光通訊是很急迫的需求。
未來5年,林辰宗已找好自己的節奏,每年都有預計要達成的目標,如2030年之前,透過無人機與地面站進行光通訊測試,比較大的里程碑則希望2030年發射一個立方衛星,與地面站進行光通訊測試,2031發射兩個立方衛星進軌道。
達人座右銘
不是隻把任務當工作,不管多難都真的想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