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差一步比肩西班牙王朝,斯卡洛尼應該被寫入阿根廷隊史
隨着理論上的最強對手被淘汰出局,阿根廷似乎又能將美洲盃冠軍收入囊中了,但他們依然不能在這個時候輕敵。
畢竟在上一場,他們也差一點被淘汰出局。
此役面對加拿大這個在南美大陸少見的對手類型,斯卡洛尼依舊展現出了他在陣容搭建上的平衡能力,幾處調整下來,阿根廷的運轉邏輯和線路都能得到改善,這就將是他們對衝加拿大球員的身體能力的資本。
很顯然,阿根廷就是這樣過的河,而河的對岸就是建立王朝的黃金機會。
進入四強之後,面對奪冠的最大熱門,加拿大在球權的爭奪上並不主動,任由阿根廷後衛輕鬆拿球和出球,但只要出現了空間,加拿大這支球隊的特點就會變得很清晰:
這三次進攻,發生在比賽開打的11分鐘內,這段時間的阿根廷隊雖然也有進攻上的嘗試,但衝擊力就難以和加拿大球員相比了:
他們的優勢還是在控制層面。
這場比賽,斯卡洛尼在陣容層面做出了一些調整。
和上一場比賽相比,迪-馬利亞出場打在右邊前衛,麥卡利斯特則回到名義上的左邊前衛的位置,這樣一來,恩佐便回到了後腰的位置上。
很顯然,這是在糾正上一場出現的很多問題,包括用恩佐插上,包括強弱側轉移不暢的種種問題。
於是這樣一改,很多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迪-馬利亞在右,梅西在有球階段身邊就有了一個強大的幫手,這一側就不會因爲球員的身體原因而無法建立優勢,這一側就成爲了事實上的強側,可以打出這樣的進攻:
而且隨着麥卡利斯特的內收,左路就有了天然的空當,可供塔利亞菲科來插上利用:
這條從右向左的橫移線路的存在和維持,是阿根廷把球控制在腳下,不會被加拿大球員在單點層面破壞,也不會被加拿大球員把節奏無謂提高的重要基礎。
而在上半場前半段,其實不乏機會和空間的加拿大球員也在這些反擊中暴露了自己腳下粗糙的本質:
這支球隊的另一個本質性問題,就是在無球時缺乏有效的組織,這個問題在第一個丟球中體現的非常清晰:
作爲弱勢一方,不去逼搶對手中衛的出球可以理解,但你不能讓對手的中場輕鬆接球,更遑論輕鬆轉身、觀察,乃至打到身後去。
這是加拿大中前場球員的失職。
另外就是這個右中衛和右後衛之間的空間,後者必定在防範阿根廷打到自己的身側,但類似的場景,主教練需要告訴自己的球員,應該防中放邊,或者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邊路,後腰負責來填補他和右中衛之間的空間:
很顯然,馬希沒有把這一場景裡的防守原則講清楚,從而讓阿根廷從中打進去,也暴露了右中衛防守能力有限的問題。
此球一進,阿根廷在場上的優勢就變得很清晰了。
丟球之後的加拿大依然不選擇上前壓迫,所以在上半場後半段,球權和節奏被阿根廷牢牢掌握在手中,這是相當正確的思路。
和加拿大這種田徑素質突出的球隊比賽,阿根廷要尤其注意球權丟失和體能消耗,一旦球權頻繁丟失,後場球員的消耗就會增大,他們終歸是一支沒有優秀的防守型後腰,依靠兩個中衛的上搶和前頂來維持攻守平衡的球隊。
所以在這一點上,他們做得同樣很好,整個上半場後半段,阿根廷反而是時不時能打出進攻威脅的球隊:
至於加拿大,他們只在傷停補時階段利用界外球打出了進攻:
下半場回來,加拿大適當將隊形前提,畢竟能力稍遜一籌的他們更需要時間來幫助他們扳平比分,但隊形的前提並不意味着逼搶的增加,所以阿根廷打回前場並不難:
就在這次推進後的後續進攻裡,阿根廷打進了第二球:
整個防守過程裡,加拿大在防守上的組織性依然很差,德保羅從肋部插上接到球的一瞬間,身邊的加拿大中場球員就立刻停下了腳步,立刻將防守職責轉移給了左中衛,這一切都發生在禁區內,未免顯得太過於教條了。
儘管他剛好卡在了德保羅的倒三角線路上,但他後續的解圍也沒有做好,讓恩佐和梅西一起完成了進球。
兩球領先,阿根廷的優勢就變得相當明顯了。
很顯然,和上一場一樣,場上的球員需要教練通過換人告訴他們接下來如何踢球,因爲在打進第二球之後,加拿大明顯拉高了強度,開始從左、中、右的各個方向施加壓力:
阿根廷勉力堅持的同時,也打出了一次可以殺死比賽的機會:
這個時候,斯卡洛尼沒有犯世界盃決賽和上一場1/8決賽的錯誤,第64分鐘,他用奧塔門迪換下塔利亞菲科,讓首發的左中衛利桑德羅-馬丁內斯代打左後衛的位置,改爲三後衛思路的同時,也告訴球員鳴金收兵。
這纔是阿根廷應該在阿爾瓦雷斯和梅西突前,比分領先的情況下該做出的調整。
於是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加拿大因爲受傷,犯規等各種原因,遲遲無法建立起自己的有效進攻,比分也在一分一秒當中流逝,直至第75分鐘,他們纔打出了一次強攻:
回過頭來說,加拿大球員也打得有些教條。
他們明明是一支能力有限,但身體素質爆棚的球員,在0-2落後的情況下就應該打得儘量簡單一些,邊路能突則突,不能突就打回二線直接起45度傳中也好,關鍵在於先把壓力打在阿根廷已經建立起來的三中衛上。
然而從比賽最後時刻的進攻來看,馬希顯然要求了球員們首先打出橫移線路,從而打出儘可能高質量的邊路進攻:
你不能說他的要求有錯誤,就像第90分鐘這次進攻確實有威脅,但這個時候,時間纔是加拿大最大的敵人,爲了線路上的更優解,5分鐘才能打出一次威脅,效率就太低了,別說阿根廷已經改成了三後衛,就算是沒改,塔利亞菲科都很難出現失誤。
這是加拿大在比賽中出現的另一個大問題。
當然了,對於加拿大來說,美洲盃四強已經是個不錯的結果了,但他們本可以給阿根廷製造一些麻煩,從而讓這場比賽變得更精彩和激烈一點。
沒有做到,依然是他們表現不佳。
至於阿根廷隊,他們在這場比賽反而比1/8決賽表現得更好,也更穩健,這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斯卡洛尼基於上一場的佈陣和調整出現失誤的反思和解決。
迪-馬利亞上場,梅西在身側就會有一個天然的接應點,麥卡利斯特打在前邊,而不是讓恩佐像上一場那樣後插上,這也是正確的思路,這樣一來,恩佐和梅西才能幫助阿根廷把握住球權和節奏,維持住從右至左這條線路的貫通。
包括調整階段早早改成三後衛,最後時刻換上勞塔羅-馬丁內斯,這都很正確。
所以,正如我們在上一場賽後所說的,斯卡洛尼依然是這屆美洲盃上思路最爲平衡的主教練,這場比賽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發層面,阿根廷也可以派上勞塔羅-馬丁內斯和阿庫尼亞,但前者的跑動能力不如阿爾瓦雷斯,而且需要一些支援,這樣一來,他就很難像阿爾瓦雷斯那樣在有球時適當向左傾斜,而且也很難像阿爾瓦雷斯那樣進球。
阿庫尼亞這邊也是一樣,阿根廷確實需要左後衛插上,但不能真的打成上下紛飛的樣子,這一點是幫助控球的點位,而不是助力進攻的點位,所以塔利亞菲科剛剛好。
所以,斯卡洛尼是阿根廷本場比賽獲勝的第一功臣,也可能成爲幫助阿根廷隊三奪盃賽冠軍的第一功臣,那是西班牙國家隊在2008-2012年做到的事情。
如若成功,這將是屬於阿根廷隊自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