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一出!德國的天塌了,歐盟成最大輸家後,大量德企面臨裁員

10月29日,歐盟正式宣佈開始對我國車企提高關稅。在一衆中國車企當中,受打壓最重的莫過於上汽,他們原本的關稅就是10個點,加上反補貼稅率的35,3個點,上汽的稅率浮動將近50個點。這也就意味着上汽出口到歐盟的汽車將完全喪失性價比這一優勢。

而歐盟之所以如此針對上汽,理由竟然是在2023年9月時,他們曾經進行過一次反補貼調查。在那項調查中,上汽的態度比較強硬,讓他們感到十分不滿。但其實上汽的反應也在預料之中,畢竟沒有幾個人能夠忍受毫無理由的調查,且歐盟給我國車企的調查問卷竟然長達60多頁,擺明了就是來雞蛋裡面挑骨頭的。

事實證明,這個思路是正確的。畢竟同爲我國車企的比亞迪和吉利,當真是一個比另一個更配合歐盟的調查。可最終的結果是,它們一個被提升了17.4個點的稅率,另一個被提升了18.8個點的稅率。雖然比起上汽來,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了。但這一情況,必然不是兩家公司想要看到的。

與我國車企面臨處境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美國車企特斯拉,同爲出口電動汽車的公司,他們的關稅只有7.8%。這也就意味着,在歐盟這片市場,我國車企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價格優勢。

歐盟或許一開始沾沾自喜,以爲這樣可以打擊到我國,可他們沒想到的是,自己內部卻率先出現了問題,甚至他們自己成了最大的輸家。德國作爲歐盟乃至全世界的汽車製造業大國,本來可以趁着這股東風加大本土汽車製造產業的規模。但事實是,在制裁開始後,德國不少車企已經進入了倒閉的環節當中。

倒閉的企業數量過多且規模過大,使得上萬名德國公民失去了他們的工作,這一下子讓德國政府覺得頭頂的天都塌了。

這幾個要關閉的車企主要是大衆品牌旗下的工廠,要知道大衆可是德國的老牌企業,沒有任何一個車企敢說自己能排在大衆前面。如今短短几天內,大衆就爆出關閉至少3個大廠的信息,無疑是給所在地區的經濟造成了重創。

原本在這些廠子工作的設計師和工人們,根本無需擔心收入問題。可如今他們竟然直接失去了工作,憤怒的工人們爲了獲得希望,不得不攜起手來走上街道,舉着寫滿訴求的橫幅,希望政府能夠解決他們現階段的困境。

這一畫面真的讓不少人夢迴上個世紀80年代,當年美國底特律曾經也發生過車企工人失業的事情,那時候的工人們也是通過上街遊行示威的方式,力求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逼迫政府不得不迅速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

德國政府看到這個現象,當真是一個頭兩個大。實際上在制裁法案出來以前,他們曾經委婉地建議過歐盟莫要如此,但無奈歐盟根本不聽勸說。原本歐盟建立的目的,就是爲了維護成員國的利益。但顯而易見,如今的歐盟早就成了美國的“應聲蟲”,他們早就把美國利益放在成員國利益前面了。

雖說德國政府承諾工人們會在短時間內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事實就是,如今他們確實有些束手無策了。一方面他們需要準備大量的資金,給這些失去工作的工人家庭提供補助,另一方面他們又要開出優惠到足以吸引大衆領導層的條件,勸說他們莫要關閉廠房。

解決完這些問題後,他們還要考慮如何繞過歐盟的約束,同我國加強經濟方面的往來,以防止再次出現這樣集體性的抗議行爲。不得不說,朔爾茨的政治智慧比起前任默克爾當真是差遠了,他應該利用業餘時間好好學習下對方低調實在的做事風格,同時不斷延伸自己的戰略眼光。

或許有很多人不明白,爲何大衆身爲德國企業,卻在此次制裁風波里,毅然決然站在了中國這面,做出了完全不顧德國政府死活的行爲。這從根本上來說,還是利益導致的。發家於德國的大衆,最大的市場就在中國,他們甚至在中國建設的廠房比德國本土還要多。

身爲負責人的奧博穆在公開發言時,曾經做過一個很形象的說明。大衆內部已經將德國視爲他們曾經住過的一處老屋,而中國則是他們現在以及未來要居住的新屋子。只要能夠確保這間新屋子愈發穩固,老屋子哪怕着火了也影響不大。因爲他們能確保,衆人的眼光始終停留在不斷擴張的新屋子上。

雖然奧博穆的說法像極了一場對德國政府的背刺,不過這也說明他的頭腦以及戰略眼光都無比的清晰。他明白,自己的車企只有依靠中國,才能不斷延長生命線。

這從另外一方面也足以證明,如今的德國車企的生存環境可謂是惡劣至極。那麼實力雄厚的大衆在德國都活的那麼艱難,其他車企又該面臨怎樣的命運。當這些原本側重生產燃油車的車企正在緩步調整戰略,發展電動汽車時,特斯拉等車企可不會靜默等待他們的提升。

想必過不了多久,屬於德國的經濟“寒冬”將會徹底到來,而那些原本舉棋不定的企業家,或許會堅定離開德國的信念。大衆在這片洪流當中已經找到了方向,而德國是否能夠尋到屬於自己的“解題之法”,還是個未解之謎。

所有人都能看出來,跟着歐盟一番操作的德國,在歷史的轉折點中,已經悄然失去了自己世界造車強國的重要光環。或許等他們迎來更大的危機時,纔會幡然醒悟,明白今日的所作所爲,到底愚蠢到何等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