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萊爾校長」形象固化 賴清德還有救嗎?

▲總統賴清德。(圖/記者林敬旻攝)

●單厚之/資深媒體人

繼《美麗島電子報》「2025年8月國政民調」賴清德的民調重挫後,日前《臺灣民意基金會》公佈的民調,賴清德的聲望也只有32.7%,賴清德的民調低迷已經成了路人皆知的臺灣共識,而且絲毫沒有起色和轉機。

賴清德說一套做一套 才讓國民黨的「萊爾校長」深植人心

賴清德在大罷免失敗後,先是拜訪蔡英文、接着啓動下鄉座談,試圖穩定綠營基本盤,但卻沒有明顯的成效,反而因爲要拉下立院總召柯建銘,引發內部的雜音,模糊了焦點,至今仍爭議不斷。

小幅的內閣改組完全無法讓民衆有感,只靠新成立的運動部長李洋一人獨撐,也挽救不了卓內閣的民調。新上任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的「沒有臺灣光復節」,更挑戰多數民衆情感的底限,讓人覺得民進黨離社會主流越來越遠。

賴清德也在接受親綠媒體的專訪,試圖鞏固綠營支持者,也沒有引起太大的迴響。賴清德提出的經濟、民生、青年、弱勢「四大優先」,則給人「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之感,完全無法打動人。而所謂的大罷免後,臺灣社會必須「休養生息」,則讓人嗤之以鼻,不知道「戰犯」有什麼臉說這個話。

大罷免失敗至今,民進黨的檢討一面倒的指向「宣傳不足」,認爲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爲「做了很多事,民衆卻不知道」,無論徐國勇或內閣的人事調整,也明顯都在強化發言和宣傳系統。看在民衆的眼中,就是民進黨毫無悔意,仍舊自我感覺良好。

賴清德說要「休養生息」,卻在大罷免後又發動民進黨內戰,押着派系要拉下柯建銘,讓柯建銘揹整個大罷免失敗的鍋。第一波失敗之後,又在民進黨中執會中要求,每週黨團大會、行政立法協調會、立院各委員會政策小組會議都要「如期召開」,黨團三長跟各委員會召委也應透過選舉或推舉產生,而不是用指定的。

賴清德的這番動作,又讓民進黨內質疑是否還有第二波的「倒柯」行動。

賴清德提出「四大優先」,但行政院卻又因《財劃法》槓上立院和藍營地方首長,要立法院對自己造成的錯誤向國人負責、勇敢面對,卻仍舊堅持不肯提出行政院版的對案。

賴清德說「屠刀不在民進黨手上」,行政院卻一次又一次繼續向在野黨揮刀。就連已成定局、政院已經決定接受的「全民普發一萬」,卓榮泰也要再找釋昭慧修理在野黨一頓。

就是這樣的言行不一、說一套做一套,才讓國民黨做的「萊爾校長」快速深植人心,二創、三創的影片如雨後春筍一般,且都能獲得不錯的流量,國民黨出的500顆「萊爾校長舒壓球」,短短3分鐘就售罄,網路上也開始出現商家自制的周邊產品。

當賴清德「萊爾校長」的形象固化後,賴清德就從原本高高在上、代表國家的元首,墜落成民衆嘲諷、出氣的對象,一言一行都變成笑話,所有問題都怪賴清德。一如當年馬英九經濟學人說成是「馬邦伯」(bumbler)之後,所有的解釋跟振作,都變得蒼白無力、徒勞無功。

「萊爾校長」的印象深植人心,賴清德和民進黨越不肯承認或假裝沒發生,這個印象就會更加的鮮活。賴清德出現在公衆的次數越多、下達的「軍令」越多,「萊爾校長」二創就有越多的題材,形象也就越固化、民調也就越沒救。

▼「萊爾校長」的印象深植人心,賴清德和民進黨越不肯承認或假裝沒發生,這個印象就會更加的鮮活。(圖/國民黨提供)

拔不掉標籤 一切努力和佈局都是枉然

蔡英文第一任的時候也曾遇到類似的處境,就職尚未滿週年就民調低迷、被講成是「空心菜」,做什麼都不對。當時蔡英文的做法是儘可能退出公共視野,第一個就職週年以「接見海外華文媒體人士回國參訪團」的致詞取代就職演說,第二個就職週年則和《沃草》直播取代就職週年記者會。

2018年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後,蔡英文開始以「迴廊談話」取代正式的記者會,以軟性、感性的姿態與綠營支持者交心。2019年初「習五點」讓蔡英文「撿到槍」,蔡英文此時的民調還是不夠高,又展開瘋狂拜廟的宮廟之旅,以陸戰取代空戰,最後靠着黨內的壓力,才擊敗賴清德,正式成爲「辣臺妹」。

只是賴清德的性格與蔡英文截然不同,帶領民進黨大敗之後,明明自己元氣大傷,卻仍舊不改好戰本色,對內壓制派系鬥柯建銘,仍想強勢主導明年縣市長提名,對外則繼續與在野黨開戰,從中央一路打到地方、從當下打到二戰,戰場越開越多、越來越離譜。

雖然賴清德自我感覺良好,但人設實質已經崩壞,在缺乏政治能量的情況下,一味的想靠總統、黨主席的制度保護,剷除所有的政敵和威脅,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賴清德現在鬥得越兇,將來壓不住爆發時就越慘烈。拔不掉「萊爾校長」的標籤,一切的努力和佈局都是枉然。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