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干預司法 賴神呷緊弄破碗

(圖/本報系資料照)

賴清德上任後,臺灣司法已經淪爲政治鬥爭中強而有力的工具。2024潛在黨內競爭對手鄭文燦,因「華亞科技園區」土地變更案遭起訴,儘管官司仍在進行,但政治生命已命懸一線。緊接着,柯文哲因京華城案遭北檢偵辦,不僅調查過程頻頻外泄柯的私人對話內容,特定媒體更大肆渲染,意圖摧毀柯的形象,斷絕他2028挑戰總統大位的可能性。至此,賴清德競選連任的兩大政治障礙已被清除。

隨着2026地方首長選戰白熱化,民進黨內部的司法風暴持續擴大。臺北市議員陳怡君與陳亭妃同屬民進黨派系正國會,近期卻因涉嫌詐領助理費遭調查,外界普遍解讀爲針對目前臺南市長民調領先的陳亭妃「殺雞儆猴」。巧合的是,高雄市長民調領先的林岱樺,也遭檢調搜索,面對媒體時憤怒痛批:「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直指賴清德爲了新潮流派系利益,不惜透過司法黨同伐異。

從鄭文燦到柯文哲,再到陳怡君與林岱樺,這一連串的案件究竟該如何解讀?如果說對鄭、柯的調查還能包裝成「打貪行動」,那麼對黨內人士的清算,是否已暴露賴清德對權力的迷戀與貪婪?

助理費爭議是臺灣政治的歷史共業,幾乎所有曾任民意代表者,皆可能在此問題上留下瑕疵。然而,司法標準是否一致? 以高虹安爲例,她因詐領11萬助理費遭判刑7年4個月,其助理更因貪污區區466元被起訴,令人咋舌。這條「助理費=貪污」的紅線,究竟是怎麼劃的?是否全憑司法機關選擇性辦案?

對比民進黨內部案例,與賴清德同屬新潮流派系的立委林宜瑾同樣因助理費案遭搜索,當時以100萬交保,但半年過去,案件竟悄然無聲,檢方未提抗告,更未像對柯文哲、陳怡君那樣,交保後還要「硬押回去」。如此雙標,如何讓人信服?

種種跡象顯示,賴清德正透過司法施壓,對外打擊政敵,對內整肅異己,形成「順德者昌,逆德者亡」的政治態勢。然而,這樣的手段真的能穩固權力嗎?2026地方選舉將是決定賴清德能否順利連任的關鍵戰場,尤其是高雄、臺南這兩大民進黨執政的直轄市,任何一個失守,都將嚴重衝擊賴在黨內的威信,甚至影響2028大選。

值得注意的是,賴清德的根據地臺南,早已不是穩固的綠營鐵票倉。2022選舉中,國民黨的謝龍介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最終拿下43.6%選票,僅以4.5萬票之差惜敗給黃偉哲,讓外界大感意外。最新民調顯示,陳亭妃是唯一能擊敗謝龍介的綠營人選,但若賴清德對她痛下殺手,導致綠營支持者反彈轉投對手,臺南可能上演綠地變藍天的戲碼。

一旦臺南失守,加上黨內怨懟四起,「受害者聯盟」集結反撲,賴清德恐怕將成爲臺灣民選以來,首位無法連任的總統!」(作者爲廈門大學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