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手18禁反手種族歧視的巨魔論壇,是連黑客都炸不掉的網絡糞坑?"/> 主站 商城 論壇 自運營 登錄 註冊 正手18禁反手種族歧視的巨魔論壇,是連黑客都...

正手18禁反手種族歧視的巨魔論壇,是連黑客都炸不掉的網絡糞坑?

旌影

2025-05-07

返回專欄首頁

作者:旌影

原創投稿

評論:

商城特賣

明末:淵虛之羽

¥218

¥248

-12%

前往購買

上古卷軸4:湮滅重製版

¥235

¥249

-6%

前往購買

蘇丹的遊戲

¥76

¥80

-5%

前往購買

光與影:33號遠征隊

¥180.2

¥218

-17%

前往購買

刀劍江湖路

¥52.2

¥58

-10%

前往購買

有史

前不久,我正打算像往常一樣,打開一個又一個的互聯網糞坑大快朵頤,並不斷把史搬到朋友臉上,讓他們吵着要我交搬史稅時,我卻突然發現,那個最大的糞坑不見了——或者說,糞坑爆炸了。

所謂最大的糞坑,就是名爲“4chan”的匿名論壇。可能有的朋友知道這個論壇,也或許壓根沒聽說過4chan的大名,但它對整個互聯網的影響,都是深遠且持久的。它發源於21世紀初,並影響着這個新世紀,而要了解它是什麼,或許要從4chan的誕生開始聊起。

如今,有一股奇特的風潮,就是懷念那個千禧年代,懷念那個被稱作Web2.0的網絡時代。彷彿那個時代的互聯網充滿了美好,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是真摯的,一切都顯得朝氣蓬勃。近些年來再次翻紅,併火爆各種領域的Y2K風格,正是對那些元素、精神的重新發掘。

高飽和的顏色、金屬鐳射的質感、極端的對比漸變,這些抓人眼球的設計風格既有對未來的憧憬,又帶有不少的科幻要素。在世紀之交,空山基的藝術風格被無數人追捧,而前陣子,空山基的展覽也確實成了網紅級別的藝術——雖然聽起來有些貶義,但其翻紅與出圈的狀態,卻是毋庸置疑的。

當時,這種潮流是世界性的。1997年,電影《第五元素》上映,科幻的主基調奠定了對未來的憧憬,衣物上的反光質感設計,也是對“太空潮流”的一種迴應。

在中國,199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那英與王菲合唱了一曲《相約一九九八》,歌詞充滿對時代的歌頌——但更引人矚目的,還是背景中的伴舞。鐳射風格的服裝與不明意味的透明圓球,在那時顯得格外先鋒,也格外Y2K。這些要素在舞臺上閃閃發光,人們同樣相信,未來也會閃閃發光。

彼時,閃閃發光的還有互聯網精神。隨着Web2.0的發展,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行爲,逐漸開始由“看”什麼,轉變到“說”什麼。互聯網正式開始向普羅大衆展現它的去中心化特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未如此之近過,一批又一批網站,也開始嶄露頭角。自由、開放、共享等精神,逐漸成爲通行的規則,爲更多人所知。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叫西村博之的日本人,於1999年創立了名爲2ch的網站。2ch並沒有成熟的BBS架構,僅僅由無數留言板組成,用戶發帖實際上是在創建討論串,並讓其他人在討論串裡交流。雖說類似的技術有些簡陋,但在那時候,這樣的架構就已經能夠滿足日本網民們的交流需求。

於是,2ch逐步成爲無數網民討論動漫、亞文化的網上家園,無論何等身份,都能夠在這裡匿名錶述自己的觀點,也衍生出了無數黑話暗語。這些黑話暗語往往具有時效性,倘若過上幾年再看,或許就會有一種稍顯過時的滑稽感。如果你現在去玩《命運石之門》,並注意其中某位角色私下裡的網絡形象,那恐怕就會有一種回到二十年前的錯覺。

但2ch畢竟是日本人的網站,即便以共同的網民身份集中了形形色色的人,可語言上的障礙還是會使其圈地自萌起來。受2ch的啓發,Christopher Poole在2003年創辦了4chan。它與自己的前輩2ch有許多相似之處,同樣討論ACGN,同樣討論各類亞文化,也同樣以匿名與自由聞名於互聯網。

這樣的自由,也可以被稱爲“互聯網精神”。它是自由的、開放的、共享的,也是網民們自發組織的、很少包含商業行爲的理想主義精神。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所誕生的許多論壇,都包含類似的精神。無論是2ch、4chan,還是中文互聯網上的貓撲、天涯,這些早期的類論壇或論壇式網站,都用“互聯網精神”凝聚了一批網民,最終孕育出種種不同的文化。

而4chan所孕育的文化,則讓我們在如今對它的評價,變成了糞坑。起初,4chan的確以討論ACGN爲主,但隨着網站用戶羣體的壯大,再加上網站匿名機制的特殊性,就讓網站的討論範圍變得愈發壯大。因此,也誕生出越來越多的首頁板塊,像是/a/版討論日本動漫、/v/版討論電子遊戲、/soc/版討論澀澀,以及臭名昭著的/b/版,無所不言般地銳評一切。

說實話,4chan上的網絡巨魔行爲實在是太多了,無論是謠言傳播、噴子對線、神人行爲,還是各種違法犯罪,你都能在上面尋覓到各路網友進行自己的分享。這裡就簡單分享幾個案例——口味清淡的。

請注意,以下行爲切勿模仿。在4chan上,流傳過一個科學小實驗:“如果你把膠帶纏在勺子柄上,再用打火機加熱勺子頭,那麼膠帶就會作爲隔熱物,防止你被勺子燙傷,不信可以自己試試看。”但實際上,當你真去嘗試這個實驗,膠帶就會在被加熱後融化,並把你的手燙傷。可以這樣說,這則實驗就是“北方冬天的鐵欄杆是甜的”和“往嘴裡放燈泡”的另一種形式,雖然聽起來不像什麼正經操作,但架不住就是有好奇心旺盛的人真的會去嘗試。

要是你覺得這還不夠自由,也能找到更離譜的案例。2009年,一位4chan用戶在自己家中找到了一枚手榴彈,他將這件事發布到4chan上,並問大夥:“我應該拿這玩意幹啥?”在衆多匿名樂子人的拱火,以及他本人打算將手榴彈扔進馬桶的神秘操作後,這位用戶杳無音信。直到一段時間過去,有人發現危地馬拉的報紙上刊載了一篇新聞,一位17歲男孩死在了自家浴室中,死因是手榴彈爆炸。這條新聞也被上傳到了4chan,但由於論壇的匿名性,這一切都只能成爲謎團——沒人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如果你對這種4chan論壇上的神人行爲感興趣,那你大可以前往視頻平臺,搜索“4chan糞海狂蛆”,或直接在YouTube上查看一位名叫Piney的油管主的視頻,這裡就不過多表述了。畢竟,其中的極端言論實在太多,很難在這裡表述出來。

順帶一提,頭圖上那個小馬罐子,更是說出來能讓人嘔吐三天三夜的玩意,希望大夥別因爲我這一提而被激起好奇心,然後迫不及待地去一探究竟。

讓我們再回到4chan本身,種種離譜事蹟與極端言論讓它進一步出圈,匿名性與英文互聯網社區的結合,使自由與開放在這裡顯露得淋漓盡致。這樣的環境有利有弊,雖然充斥大量極端內容,但也使其極度活躍,從而誕生出不少值得一提的亞文化。

水滿則溢,更何況每24小時就會清空一輪的4chan論壇?當一個有趣的東西在論壇上出現,它的流傳必然不止於論壇。更多二創作品自然會出現在其他網站上,並進一步發展下去,直至沒人知曉它的最初出處。但要是把那些來自這個論壇,並以此爲源頭流傳到互聯網每一個角落的熱梗列舉出來,一定會有不少人發出“這下看懂了”的感嘆。也可以這樣說:如今互聯網上那些流傳已久,或者時而翻紅的亞文化,多半都有幾分4chan的影子。

2007年,一篇“僞科學文檔”式的文章發佈在4chan論壇上,隨之發佈的還有一張不明意味的圖片,某種酷似花生的形象呆呆地站在房間一角,詭異的氛圍與外表令其充滿不祥——直到未來的某一天,它真正被追溯成某個亞文化的起源時,人們才知道,這本是日本藝術家加藤泉的雕塑《無題2004》

荒木經惟與雕塑《無題2004》——爲防止各位讀者直視它的眼睛,特地截取半身照,快說謝謝三大媽

如今,人們叫他“■■■-■■■”,這篇最初的“僞科學文檔”,也成了網絡共創怪談的奠基之作。當下的■■■系列,在全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誕生出不少獨立的分部,從網絡共創到遊戲改編,它已然成爲互聯網上的龐然大物,也是Web2.0時代留下來的豐碩遺產。

除去這種以一張圖片、一篇文章爲引子,讓無數網友在共創中一磚一瓦地構建出的亞文化,4chan也誕生出無數表情包,它們同樣被沿用至今。

2008年,4chan隨機版,也就是/b/版上,出現了一幅吐槽生活中瑣事的四格漫畫——具體來說,就是拉屎時被水濺到的感覺。順帶一提,提前在水面上放點紙就可以避免這種現象了,這是今天的三大媽小妙招。

這類吐槽生活現象或諷刺某些行爲的漫畫,被稱爲“Rage Comic”,自這張“馬桶濺水”漫畫流傳開來後,便誕生出了不少類似的粗糙漫畫,而如今,我們則一般稱之爲“暴走漫畫”。一開始,這類漫畫便在4chan上充滿了共創色彩,在愛好者進行中國本地化以及更多商業化後,也開始衍生出更大的規模。

這同樣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非商業化的互聯網精神,終歸會在某些因素的影響下,被人拿去商業化。即便它一開始是無序的,是解構的,但隨着越來越多因素的加入,註定會變得有序,並逐漸無趣起來。

來自漫畫的表情包,當然不只有暴走漫畫。2008年,名爲“pepe”的青蛙漫畫開始在4chan上流行。網民們對這個看起來很魔性的青蛙青睞有加,更重要的是,這張流行的青蛙漫畫,正體現了4chan所隱含的互聯網精神——真實、荒誕,且百無禁忌。爲什麼pepe上廁所要把褲子完全脫下?別問,問就是“感覺很爽”。

這種爽感進一步延伸,但沒過多久,它就不爽了。互聯網的共創性使這隻青蛙在網友的大手下失去了笑容,悲傷青蛙就此誕生。4chan網民們樂此不疲地玩着pepe梗,並將其與更多東西結合在一起,或是遊戲,或是二次元,或是生活。

直到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pepe被賦予了一絲別樣的性質。要知道,在4chan上,是既極端又無所不能言的,這就讓其中的政治話題顯得格外令人矚目。當話題從4chan流傳到更廣泛的網絡平臺上,就會有更多人注意到極端言論,甚至於總統候選人。在當時,特朗普也注意到了這隻悲傷蛙,並親自爲其賦予政治色彩。最終,徹底使悲傷蛙在美國總統大選的互相攻伐中,淪爲了仇恨符號。以至於最初的漫畫作者,都選擇讓pepe走向死亡。

這樣一看,暴走漫畫那樣的“被商業化”,倒是比悲傷蛙這樣的“被政治化”要溫和不少,但都殊途同歸——

走出了4chan的亞文化,就不再是4chan的亞文化了。

雖說4chan時常能引發各種討論,乃至在商業與政治上間接取得成績,可它本身卻註定沒法做到盈利。畢竟,本質上它也只是一個匿名論壇而已,能夠盈利的點,只有廣告。或許是因爲類似的原因,2015年,Christopher Poole便將4chan出售給了西村博之——你可能會對這個人名有印象,沒錯,那個創建了2ch的人,正是他。

於是,自2ch而來的4chan,最終又迴歸了2ch。

這倒不意味着4chan會發生諸如“你所熱愛的就是你的生活”之類的事件,匿名論壇還是那個匿名論壇,即便換了個所有者,裡面的嘴臭老哥還是同一批。那裡不需要蒙古上單,因爲人人都是蒙古上單。只不過,上單們面臨的衝擊,又上了一個臺階。

隨着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從4chan走出的亞文化,也開始誕生全新的傳播路徑。進入視頻時代後,視頻與短視頻的形式更能爲人所知。而另一項來自4chan,以視頻與短視頻爲媒介,在各大視頻平臺發揚光大的亞文化,也就此誕生。

讓我們把時間跳轉至2019年。此時,一張照片被上傳到4chan論壇。人們對這張看起來很詭異的照片評頭論足,並充分發散思維,通過網絡共享創作,最終搭建出一個有趣的世界觀體系,以及圍繞其上的,引來更多網友加入共創的新興亞文化。

這張照片,如今被稱作“Level 0”,這個亞文化體系,如今被稱作“後室”。你可以看到,現在的許多後室相關視頻,在YouTube上動輒獲得千萬播放,大量遊戲以此爲設定,並在前幾年像下餃子一樣不斷推出,雖然算不上大爆,但也能讓後室在全網一再出圈。

但在互聯網上,討論後室相關話題最多的地方,是Raddit;發佈後室內容最多的地方,是在各大視頻與短視頻網站。得益於網民數量的進一步增多,任何有趣內容總會以一種奇妙的速度傳遍全網,最終脫離那個本來的出處,那個最大的糞坑,也是最大的靈感匯聚地——4chan。

而那些很少被傳播出來的東西,自然是讓4chan被稱作爲糞坑的那些討論,它們抽象、荒誕,它們惡臭、陰暗,很難在互聯網上進一步傳播。不過弔詭的是,如今的互聯網上,的確有不少人(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樂意“赤石”。這就讓類似內容的傳播有了一定的基礎,沒準在未來的某一天,這些神人內容也會開始引發新的潮流。

但就在這種趨勢進行的過程中,卻突然傳來噩耗——4chan被黑了。

作爲發展了二十餘年的匿名社區,它遭受過商業化衝擊、遭受過政治化衝擊、遭受過視頻平臺衝擊。而如今,它遭受的卻是更高維度的衝擊——黑客攻擊。

就在今年的4月中旬,4chan遭受了一次史無前例的黑客攻擊事件,隨後,大量管理員慘遭開盒,個人信息被掛在網上,而4chan論壇在這之後也無法登錄。面對黑客攻擊,其實4chan確實有些束手無策,畢竟“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網絡噴子再怎麼能噴,被黑客堵住嘴也沒法說話了。

網友們一時間衆說紛紜,在捕風捉影下,還冒出許多“4chan已死”之類的言論,似乎這個運營了二十餘年的互聯網垃圾堆,即將迎來了它的死亡一樣。

但這次攻擊,估計跟4chan本身的氣質一樣抽象。

黑客操控4chan後臺,將一個廢棄的版面重新上線,順帶在這個廢棄版面上做出了“你被黑了”之類的宣言,主打一個極致挑釁。根據PC Security Channele在YouTube上覆現的方式,黑客只需要向4chan論壇上傳一個文件,便能輕易竊取到後臺數據,並隨意進行網絡攻擊。由於4chan的後臺過於古早,因此這一步驟能夠通過上傳惡意PDF文件來巧妙完成。而我們只需要知道,4chan如今已經無法登錄這一點即可。

在這次黑客攻擊事件後,4chan的難民基本涌入了Raddit的相關專題下,但仍無法像在4chan裡一樣暢所欲言——畢竟,Raddit可不是匿名的。

於是,離開了4chan的4chan用戶,也不再是網絡巨魔了。

但我們並不能給這件事下一個蓋棺定論的評價——因爲,4chan的生命,其實並沒有在被黑後就徹底結束。

2025年4月24日,4chan官方賬號在X上發佈了一條模棱兩可的推文,似乎在對一篇名爲“4chan已死,他的毒害到處都是”的文章予以反駁。

同日,登錄4chan時也會看到這樣一行字:See you soon!

而在一封內部信上,也有來自GrapeApe的通知:“仍有更多工作要做,而且在網站恢復運行後,可能還會偶爾出現停機情況……過程中肯定會有阻礙,但我們和大家一樣想念4chan,會盡一切所能儘快讓網站迴歸。”

幾天後,4chan再度上線。外網的巨魔們找回了屬於他們的家。一切如舊——除了漏洞之外。

說實話,這倒是挺讓人感慨的。即便4chan上有那麼多極端言論,充斥無數網絡巨魔,也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網絡糞坑,但它仍像是一艘承載無數舊時代網民的航船,就算偶爾受到衝擊,但只要最核心的東西不變,它就還是那艘船。那個最核心的東西,便是自由、開放、包容、共享的互聯網精神。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論調,叫作“互聯網精神已死”——但從4chan的故事中,你也能看出,其實它並沒有死,只是更小圈子化了而已。

因爲說到底,這個互聯網精神的內核,還是“真誠”。雖然未必是內容上的真誠,但形式上的確很真誠。要罵就直截了當地罵,要誇就毫不吝嗇地誇,無需任何掩飾——這在現實中很難,但在匿名性極強的互聯網,或諸如4chan這樣的網站上,卻相當容易。更進一步地說,開放、包容、共享,這些互聯網精神所闡發的,不僅僅是4chan裡無數惡臭的東西,也不僅僅是引人遐想的各種亞文化,還包括善良——而這在如今的互聯網上,仍舊是能夠尋覓得到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將其帶到網絡上,也是一樣。

就像是我最近在網上刷到的一個留守女孩——爲了避免類似小奈事件的重現,這裡我便不具體指明。她默默分享自己的生活,網友們也不斷給予她關心,提供各種經驗與建議。與此同時,女孩保持着初心,拒絕來自網友們的過分關注,與各種“投喂”。總之,在這個偏安一隅的小角落中,無數來自陌生人的禮貌與善良並存,互聯網的意義真正實現了。

即便我曾寫過無數銳評互聯網之混沌、娛樂風氣之下限的文章,但我無法否認的是,曾經那股精神仍舊活在互聯網上,只是需要仔細尋找。而它帶來的效應,同樣一體兩面——我並不否認4chan是個糞坑,但他仍顯示出了某種古早的精神,其中自然有着好的一面,用一種比較繞的說法來看,那就是:當初的互聯網,美好又混沌;如今的互聯網,混沌又美好。事物總是這樣,當你覺得它一成不變時,它總會無比多變;當你覺得它捉摸不定時,卻又突然變成了能夠敘舊的老友。人們無需懷念舊時代,因爲舊時代早已過去,同樣無需畏懼新時代,因爲新時代還未到來。如果要我給出一個最終的結論,我會這樣認爲:不光是4chan,其實更多帶有互聯網精神的東西,也會時常復活——因爲它們本就沒有死去。

或許,這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