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校聯合賦能科創,湖州能否借勢滬杭打開產業新局?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韶葵 湖州報道
5月10日,湖州未來大會召開,現場集中籤約106個優質項目,總投資額高達691.2億元。簽約項目涵蓋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長三角一體化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地處“上海—杭州”黃金軸線中點的湖州,這座承載着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的城市,一場意義深遠的產業革新正在上演。從傳統產業發展到產業變革,湖州如何藉助產業協同優勢走出一條產業化創新路徑?日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了湖州部分科創企業,試圖感受這座歷史文化古城的產業革新脈搏。
近年來,湖州在政策扶持科研平臺打造上不遺餘力,依託長三角地區的豐富資源,以營商環境爲有力保障,吸引了大量創新企業與科研機構落地生根。當下的湖州正通過政校企聯動,探索傳統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特色路徑。
浙江省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湯海孺指出,隨着滬蘇湖高鐵的開通,湖州與上海實現直通,成功融入上海半小時經濟圈,具備得天獨厚的接滬融杭區位優勢與交通優勢。也正因毗鄰滬杭等大城市,湖州得以承接大都市功能外溢,形成“滬杭研發 + 湖州製造”的高效協作模式,有力推動大都市數字經濟與湖州製造業深度融合,打造綠色智造新優勢。
湯海孺表示,湖州山水秀麗、人才輩出、文旅資源豐富,是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元代詩人戴表元的詩句“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生動描繪出湖州在江南地區獨一無二的秀麗風光,讓人們對這座城市心生嚮往。隨着德清地理小鎮、聯合國地信創新中心、環浙工大創新圈、湖州西塞科學谷等一系列創新平臺的建設,湖州正加速向創新高地邁進。
“創業第一見面人”
湖州以“人智雙驅”,政企校協同推進大學生創業與高校研究院落地,構建“育苗-嫁接-紮根”創新閉環,實現人才技術轉化貫通。
據湖州市場監管局政務服務管理處處長沈奕介紹,該局以幫扶創業爲突破口,打造“創業第一見面人”營商服務品牌,通過構建“7 個 1”工作體系(涵蓋 1 個創業會客廳、一套課程庫等),爲創業者提供全流程閉環式服務,積極探索具有湖州特色的創業營商機制。截至目前,已成功舉辦 135 期創業會客廳活動,累計解決 800 餘個創業難題,吸引超 3000 人蔘與,滿意度達 100%,並設立了 111 個青創服務工作室。
湖州職業技術學院與市場監管局展開深度合作,形成了政校企協同的創新創業服務模式。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負責人、博士王偉透露,經調研發現,學生創業項目普遍存在熱情高但風險意識低、創新能力強但合規能力弱、項目潛力大但資源整合不足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學院與市場監管局攜手合作,後者在創業園設立服務點,定期開展法律知識、企業註冊等方面的培訓課程,並聯動多個部門提供支持,同時將典型案例開發成教學課程融入日常教學。例如,幫助學生解決直播帶貨違規、知識產權保護等實際問題,助力學生創業項目順利開展。
目前,湖州職院大學生創業園已匯聚 34 家大學生創業公司和 42 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學院不僅爲在校學生及畢業 5 年內的校友提供免租場地、專業培訓等常規孵化服務,還對大學生創業項目提供三段式陪跑支持:對於極具創意的想法,可獲得 5000 - 1 萬元的市場調研資金;當項目形成較爲完善的計劃書後,進入項目培育階段,可獲得 1 萬 - 5 萬元的創賽支持、場地使用及項目開發資金;經過創業大賽比拼脫穎而出的成熟項目,進入大學生創業園孵化,可獲得湖州市 10 萬 - 50 萬元的創業獎勵,鄉村振興類項目獎勵在此基礎上上浮 20%。
湖州職院與市場監管局的合作,試水政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創業服務模式,學院也以此申報教育部典型案例。近年來,學院在省級創新創業大賽中斬獲 40 多個獎項,每年 4000 名畢業生中約 4%選擇自主創業,截至今年 4 月底,已有 108 人投身創業實踐。學院提供創業園免租、培訓等服務,市場監管局牽頭多部門提供一站式集成服務,保障學生創業合規有序。此外,學院還採用“師傅帶徒弟”模式,助力學生與高層次人才合作創業,積極對接南太湖經濟化項目。
另一方面,湖州通過推動高校研究院落地,驅動產業升級與校企合作。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的落地,標誌着湖州從“孵化小微”向“鏈接大院大所”的跨越。其聚焦電子信息領域,開放共享材料研發、信號處理等實驗平臺,僅2023年科研經費到款就突破5000萬元,開發的糧倉溫控材料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2020年底正式落地湖州的浙大湖州研究院則深耕智能物流、低空經濟等賽道,孵化出29家科技型企業,其與諾力股份合作的智能聽診設備、水產養殖裝備等產品,已成爲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湖州方案”。據浙大湖州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吳凱維介紹,研究院每年都能獲得政府在資金支持、運營場地保障以及人才政策優惠等方面的大力扶持。
這種“政府搭臺、高校賦能、企業唱戲”的模式,正破解科創轉化“最後一公里”難題。例如,浙大湖州研究院通過“校地聯引共育”機制,累計引進高層次人才120餘名,與湖州師範學院共建雙導師制,爲本地企業輸送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工匠型”人才。
孵化器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來看,人才儲備是創新驅動的“源頭活水”,留住企業是產業集聚的“核心動能”,而產城融合則是串聯兩者的“關鍵紐帶”。在長三角一體化進程中,湖州借勢滬杭壯大文旅、紡織等傳統產業。如今,依託“弱中心、強區縣”特點,湖州以產城融合驅動,加速打造產業新城,西塞科學谷便是其中一個樣本。
在南太湖新區,位於環西塞山 - 妙峰山山谷的西塞科學谷建設已初現規模。據悉,西塞科學谷是湖州市重點打造的“生態 + 科技 + 產業”高能級戰略科創平臺,規劃用地 2200 畝(其中建設用地 1020 畝),以研發爲核心,科研成果多向其他縣區轉化。
目前,這裡匯聚了 300 餘名科研人員,其中碩博學歷佔比較高。當地還形成了陽山時尚谷等特色產業集羣,協同推動區域創新發展。目前,科學谷已入駐 14 家科研機構,包括工業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由浙大、華理與中控共建,是湖州首家省級重點實驗室)、西安交大癌症基因 CT 靶向治療等項目;同時,中廣核新能源等企業也在此落地,並與央企、上市公司共建 11 家聯合研發機構。西塞科學谷還與浙大湖州研究院、海洋機器人研究院開展合作,共同推動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發展。其中,國網工業碳項目成爲國家級試點,今年又簽約了 IQ 科技等項目。
以湖州工業控制技術研究院爲例,據湖州工業控制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盧建鬆介紹,該研究院聚焦高端控制裝備、核心工控軟件和網絡信息技術安全三大方向,下設 6 個專業研究所,致力於服務新能源產業升級與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其攻克的純氫冶金智能化控制技術,既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又助力本地鋼鐵企業降本增效;與中廣核共建的聯合研發中心,正在探索“工業碳管理”國家級試點,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提供技術支撐。
雙重考驗
西塞科學谷“戰略需求與地方產業同頻”的產城規劃,表明湖州不僅要做一個創新“孵化器”,更要將其變成產業變革的“策源地”。而企業爲什麼選擇湖州?牧星機器人的落地故事,或能折射出湖州營商環境的吸引力。
以電商倉儲物流輔助機器人爲核心產品的牧星機器人,已在湖州紮根一年半。據該公司 CEO 特別助理徐穎介紹,公司憑藉全流程解決方案2024年在手訂單達2.6億元,其中80%來自南美市場。從項目落地到產能擴張,湖州政府提供的“一對一”政策包(包括人才補貼、廠房租賃優惠、跨境貿易便利化),讓企業在18個月內完成從研發到規模化生產的跨越。目前,牧星機器人在南太湖新區的平臺公司已投資 1 億元,明年還計劃再投資 1 億元。
除牧星機器人外,衆多在小衆賽道的科技創新企業也選擇落地湖州。量子精密測量領域龍頭企業國測量子,僅用3個月建成研究院,其芯片級原子鐘試生產項目,正填補國內高端計時設備的空白。據國測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旗下量子精密測量研究院執行院長溫懷殊介紹,公司批量化生產的芯片級原子鐘計劃於今年 6、7 月在湖州試生產。國測量子圍繞產業鏈上下游開展孵化工作,推動產品向小型化、低功耗方向研發,目標是成爲行業引領者,計劃今年試生產,並逐步擴大產能,以滿足通訊行業龍頭企業、石油勘探等大客戶的需求。
國內首家民營商業航天企業藍箭航天於 2018 年與湖州達成合作,建立發動機製造基地。依託長三角產業配套優勢,推進火箭回收技術研發,探索“三中心三基地”發展模式。
然而,在研發週期長、政策敏感度高的企業看來,區域創新生態的成熟度仍需時間積澱。“政策紅利是加速器,但產業配套、人才黏性、市場輻射力纔是‘穩定器’。”某企業負責人坦言,政策落地的精準度、資源配置的效率及創新生態的自我造血能力,將是決定區域科創能級能否跨越的關鍵。
當前,湖州正面臨“虹吸效應”與“溢出效應”的雙重考驗——如何在承接滬杭資源的同時,避免成爲“科創飛地”,形成自主創新的內生動力?
在政策組合拳下,湖州已顯現出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態勢,但政府在經濟扶持、人才供給、環境配套等領域的長期投入能否轉化爲可持續的產業競爭力,仍需接受市場與時間的雙重檢驗。
分析人士指出,地方政府產業化運營唯有持續優化政企互動機制、強化產學研協同的內生動力,才能讓短期政策紅利轉化爲長期發展優勢。
對此,湯海孺建議,湖州若想成爲創新創業的高性價比城市,可以將南潯、德清作爲接滬融杭的兩個關鍵支點,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借勢發展、乘勢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