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是國民黨的CEO「不是大股東」 她懂民進黨卻未必被國民黨理解
▲鄭麗文並非藍營嫡系。她的政治旅程橫跨綠營與藍營,曾在民進黨內歷練多年。對許多人而言,她是「外來的客卿」受邀入內、任務明確,但不屬於體制血脈。(圖/記者湯興漢攝)
●吳春城/前立委
在企業世界裡,CEO負責執行與扭轉局勢,大股東掌握方向與權力。
國民黨的「股東」是那些擁有派系、資源與傳統論述話語權的人。鄭麗文是被請來的「執行長」,任務是讓這家老公司止血、重新被市場認同,而不是改寫黨章。
一位反敗爲勝的過渡型CEO 鄭麗文能讓這艘老船再次啓航
鄭麗文並非藍營嫡系。她的政治旅程橫跨綠營與藍營,曾在民進黨內歷練多年。對許多人而言,她是「外來的客卿」受邀入內、任務明確,但不屬於體制血脈。然而這也成爲她的戰略優勢:她比國民黨任何人都更瞭解民進黨。
她清楚綠營如何設定議題、掌握情緒、包裝價值。她懂民進黨的語言與節奏,知道對手如何動員社會氛圍。這讓她成爲國民黨少數能「讀懂敵人」的人,但也因此顯得孤獨。
她懂對方,卻不一定被自己人理解;她是體制中的異數,一個被需要卻不被信任的CEO。
鄭麗文的KPI很明確—對外對抗民進黨,對內維繫士氣。她不是來改變國民黨的靈魂,而是要在選戰與輿論中讓品牌重新站起來。她的角色更像戰情指揮官,要在品牌老化的時代喚回注意力與信心。
她的定位,像當年克萊斯勒的李.艾柯卡(Lee Iacocca)。當企業瀕臨破產,艾柯卡用強勢領導與行銷手腕帶領公司起死回生。那不是革命,而是拯救。鄭麗文也是如此,她不是改革者,而是救援者;不是換血,而是止血。
然而,當她就任黨主席後,若試圖觸動「股東會」的領域 — 推動人事大換血、組織大改革、甚至在兩岸議題上發表太過個人化言論,就會越過了CEO的界線,引來股東的疑慮。
國民黨的內部結構與兩岸政策,歷來是派系與資深股東的共管領地。這些議題牽動太多既得利益與歷史包袱,不是任何執行長能輕易觸碰的。她的談話雖有改革企圖,但在現實中被視爲「危險」,甚至引起黨內矛盾。
鄭麗文是一位反敗爲勝的過渡型CEO。她的權力或許受限,但她的任務明確 , 讓這個百年政黨重新活過來。她的成功,不在於改變體制,而在於讓國民黨重新有「戰鬥力」。
她懂敵人,卻未必能改變自己人;她有行動力,卻受限於權力框架。
在一個陷於泥淖的政黨裡,明白任務目標的CEO,也許比理想的改革者更重要。
鄭麗文或許不能重建國民黨的靈魂,但她仍能讓這艘老船,在風雨中再次啓航。
▼鄭麗文是一位反敗爲勝的過渡型CEO。她的權力或許受限,但她的任務明確 , 讓這個百年政黨重新活過來。(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