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能讓藍色大象跳舞嗎?
▲國民新任黨主席鄭麗文。(圖/記者林敬旻攝)
●江岷欽/世新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2025年11月1日,臺北成功高中體育館,燈光明亮而空氣緊繃。鄭麗文站在講臺中央,演講超過15至20分鐘,幾乎全程不看稿。她說:「這是最壞的時代,但國民黨要讓它變成最好的時代。」
這場演說不只是權力的交接,而是一場政治修辭的重啓。鄭麗文以「Kind(善良)、Mindfulness(正念)、Team(團隊)」重新定義KMT,意圖把政黨從對抗的代名詞,轉化爲公益與社會信任的象徵。
她宣告要讓國民黨從「羊羣」變「獅羣」,成立「司法正義律師救援團」與「千萬基金」兩項就職承諾(細節待後續公佈),並號召兩千名黨代表各自帶入一百名新黨員,以二十萬張新能量票重組組織。
她的語言既宗教又戰鬥,既抒情又紀律;而問題是——這節奏能否持久?激情若要轉爲治理,演說就必須被制度記錄。鄭麗文若真想讓藍色大象跳舞,就必須讓節拍化爲流程、讓掌聲化爲KPI。
從羊羣到獅羣 授權的節奏與試煉
鄭麗文以65,122票(50.15%)勝出,成爲洪秀柱後第二位女性黨主席。這份授權代表藍營內部的矛盾——渴望改革,卻又害怕解構。她的挑戰不是勝選,而是轉換節奏。當黨員與地方派系對中央信任低迷,改革若無節點,最終只會被掌聲吞沒。
授權的可持續性,取決於是否可被量化、追蹤、檢驗。她上任後首要任務,是讓國民黨的「紀律」重新可見:
1.各縣市黨部每月公開經費與志工活動儀表板。
2.女性主管比例達30%、40歲以下主管25%。
3每月舉辦「改革里程碑報告會」,主席親自直播問政並即時答辯。
若她能在180天內讓這些指標上線,掌聲就不再只是政治音效,而成爲制度節拍。
鐵娘子式治理 讓氣場變成方法
鄭麗文的政治人格強烈,節奏快、語調高、視覺動態明確。她的優勢在於控制現場,弱點則是掌握流程。若要讓這種個人節奏成爲組織節奏,就必須讓「領導魅力」文件化。這意味着:
1.決策須有白皮書、會議紀錄與追蹤責任鏈。
2.政策提案需建立「影子內閣」閉環制度。
3.黨內建立性別平權、防職場騷擾的獨立機制。
領導氣場若要轉化爲治理方法,唯有紀律能保存熱度。鐵娘子不是靠吼,而是靠可稽覈的節奏。
語言戰略與信任稽覈 從熱辯論到冷治理
就任前,鄭麗文在德國之聲(DW)專訪中表示「普丁並不是獨裁者,他是民選的領袖」。此言引發爭議,顯示語言型政治的風險:當語速超過思速,政治代價隨之倍增。
若以第三方指標觀察,《經濟學人智庫》(EIU)2024年民主指數與Freedom House報告均將俄羅斯評爲「威權政體」與「非自由國家」,顯示鄭麗文的說法屬政治立場,而非學界主流認定。
因此,她若要重建信任,須讓語言可稽覈。她提出建立「兩岸與國際接觸守則」與「風險揭露報告」制度,接觸紀要七日內公開、季報揭示風險,並由青年與專家共編教材,使話語成爲治理工具。
真正的領導,不在於誰講得快,而在於誰能被時間印證。
▼若要重建信任,須讓語言可稽覈。她提出建立「兩岸與國際接觸守則」與「風險揭露報告」制度,接觸紀要七日內公開、季報揭示風險,並由青年與專家共編教材,使話語成爲治理工具。(圖/記者林敬旻攝)
派系真空與制度創制 孤島優勢的風險
鄭麗文幾乎沒有傳統派系依託,這既是孤島,也可能是跳板。她可以不用還人情,但也沒有避風港。若能以公開制度取代派系分贓,她將以「制度派」取代「派系派」。
改革起點不在於斷裂,而在於設計:
1.黨內初選採「公開辯論+小額募資+滾動民調」三審制。
2.「艱困選區加速器」啓動,小額捐款成長率50%。
3.任命50位青年政策召集人,納入黨務績效考覈。
派系政治的終點,不是誰輸誰贏,而是誰先公開。
青年與共創 讓參與成爲權限而非口號
「每位黨代表帶一百名新朋友入黨」——聽來像口號,實則是一種擴散模型。年輕人不是政黨的客羣,而是平臺的共同設計者。若能開放決策權限、建立數據回饋迴路,國民黨才能真正轉型。
具體而言:
1.每季舉辦「青年黑客鬆公投」,參與≥3萬人。
2.青年內容月觸及≥100萬次,附透明流量報告。
3.青年提案納入決策會審議比例≥50%。
當年輕人能測量自己的影響力,政治纔會恢復重力。
從修辭到模板 讓表演成爲流程
鄭麗文擅長舞臺動員,從2005年她主導的「閃亮臺客助選團」到此次全代會的高張力演說,她深知「現場」是政治的劇場。但若無加乘效應,表演只剩消耗。
她若能將每場造勢轉化爲模板,設「三指標稽覈」(捐款額、志工淨增、觸及率),並於24小時內公開成果儀表板,她就能建立「知識化動員」的黨務新模式。政治的永續,來自把熱情轉爲資料,把掌聲變成教材。
親中質疑與信任稽覈 制度勝於表態
「親中」是國民黨揮之不去的陰影。若鄭麗文能推動「兩岸互動登錄與公開稽覈機制」,反而可能扭轉局勢:
1.對中接觸登錄率100%,紀要七日內公開。
2.活動附第三方智庫報告。
3.季度發佈「兩岸互動稽覈報告」,並上鏈保存。
信任不是口號,而是制度的可追蹤性。政治誠信的修復,始於透明的表單。
裂縫三重奏 冷感、焦慮與惰性
鄭麗文上任典禮雖熱烈,卻有部分縣市首長未現身,地方系統仍觀望。這象徵三個結構性裂縫:
組織冷感——地方對中央疏離;
社會焦慮——青年與中產對政黨不信任;
制度惰性——黨務對改革本能抗拒。
她必須讓黨務全面數位化、建立過渡治理架構、委託第三方智庫公佈改革報告,讓「對話」取代「宣講」。因爲,在政治節奏裡,最致命的不是對手,而是遲緩。
和平的工程學 從信念到施工藍圖
鄭麗文提出「重建經濟奇蹟與百年和平」的目標。和平若要成爲政策,而非口號,需同時具備韌性工程、供應鏈戰略、資訊防衛與社會信任設計。
具體而言:
1.六都設「社會韌性專案」,結合防災與資安。
2.建立十座「民主夥伴城市聯盟」。
3.所有區域安全論壇全程公開並存檔。
和平不是夢,而是需要稽覈的工程進度表。
讓紀律成爲掌聲
鄭麗文的就職演說以一句話收尾:「中國國民黨要成爲2300萬人最堅實的力量。」
她已贏得現場,也贏得象徵,但真正的考驗纔剛開始——如何讓語言變成時間的盟友。
在這個講求流量的時代,鄭麗文若能讓「紀律」成爲「魅力」,讓「制度」成爲「節奏」,那麼國民黨將不只是懷舊的顏色,而是一種可驗證的信任結構。
讓藍色大象跳舞,不是奇蹟,而是工程。當修辭化爲流程、理念化爲紀律,民主的節拍就會重新響起。臺灣政治的未來,終將屬於——最能掌握節奏的人。
▼鄭麗文擅長舞臺動員,從2005年她主導的「閃亮臺客助選團」到此次全代會的高張力演說,她深知「現場」是政治的劇場。但若無加乘效應,表演只剩消耗。(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