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主席? 國民黨窮則變「變了未必通」
▲從目前趨勢看,鄭麗文已取得明顯領先,郝龍斌仍有守成之力,但若不能強力反撲,鄭上郝下恐難扭轉。(圖/記者林敬旻攝)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國民黨主席選舉將於本月18日投票,戰局急轉直下。從最新三份媒體民調來看,鄭麗文聲勢急速上升,郝龍斌穩中有憂,羅智強則陷入「棄羅保鄭」的效應之中,黨內風向已逐漸明朗。
國民黨主席選舉屬於封閉式投票,只有有效黨員才能參與。現有約三十三萬名黨員,其中六十五歲以上、免繳黨費的長者約二十二萬人,這些人多爲退伍軍人、公教人員及其眷屬,構成了廣義軍系票倉與正統基本黨員。其餘約十一萬人,則一半受地方派系影響,另一半屬於自主性黨員。
郝龍斌若不能強力反撲 鄭上郝下恐難扭轉
郝龍斌原本被視爲最有勝算的候選人。他曾任副主席、歷任臺北市長,又獲得趙少康等藍營重量級人士公開支持,形象穩健,經驗豐富。
然而近幾周情勢丕變,鄭麗文憑藉強勢的宣傳攻勢與組織滲透力,成功突破軍系與地方派系的壁壘,特別是在退役將領羣體中獲得新一波動員支持,使原本屬於郝的「鐵票區」出現鬆動。
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10月初舉辦「雙十國慶軍系聯誼餐會」,場面盛大,主桌星光閃閃,坐滿了退役上將,鄭麗文爲唯一受邀的候選人並登場致詞,幾乎成爲全場焦點,這場活動被視爲部分軍系人士挺鄭的象徵。
鄭麗文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打開軍系通道,與她強烈的個人風格及改革銳氣有關。她善於媒體操作,懂得以「世代交替」與「全面改革」兩大話題獲得認同,同時以犀利語言批判黨內守舊勢力,營造可給國民黨帶來新活力新希望的想像。雖然她的穩健性不足,言論頗有爭議,但在封閉式選舉中,她的傳播力與擴散力很強。
郝龍斌形象端莊,卻缺乏改革動能與民意張力。趙少康稱郝是「最無私、最能調和鼎鼐的主席人選」,但這樣的說法反而凸顯出他是「守成型」而非「戰鬥型」人物。
面對黨內改革呼聲高漲、青壯世代急於尋找新旗手的氛圍,郝的沉穩形象難以激起熱情。特別是鄭麗文以「改革派」姿態橫空出世,打着「敢言敢戰」的標語,在黨內掀起一股變革的心理潮流,這讓郝原本的穩定優勢反成包袱。更重要的是,軍系支持轉向與地方派系的搖擺,使郝的票源基礎遭受侵蝕。
鄭麗文早年出身民進黨,主張臺獨,後來因理念分歧被停權退黨,再轉投國民黨。這段「變節史」成爲批評者的主要攻擊點,甚至有人質疑她「政治信仰不定」,只善於利用舞臺和機會。她過去的訪談曾自述「替駱武昌實現政治理想」,又自稱是「民進黨叛徒」,此類發言讓部分深藍黨員心生疑慮。
雖然她善於塑造敢說真話、不怕衝突的形象引入注目,但對渴望團結重返執政的國民黨而言,這樣的個性或許象徵更多內耗的風險。軍系固然短期內向她靠攏,但這種支持若僅停留在情緒動員層面,未必能轉化爲穩定領導力量。許多人會思考,國民黨需要的不只是「能吵的戰將」,而是「能整合的領袖」懷疑她是否可以成爲黨內多元力量的粘合劑。
從目前趨勢看,鄭麗文已取得明顯領先,郝龍斌仍有守成之力,但若不能強力反撲,鄭上郝下恐難扭轉。這場黨魁選舉的本質,不只是人選之爭,更是國民黨要穩定還是要翻轉的價值抉擇。如果鄭麗文最終勝出,國民黨勢必進入一段充滿衝突與重組的過渡期。她的領導風格可能帶來短期活力,但也可能撕裂既有架構;反之,若郝龍斌守住基本盤,則代表國民黨選擇穩健續命,而非劇烈改革。
▼面對黨內改革呼聲高漲、,郝的沉穩形象難以激起熱情。特別是鄭麗文以「改革派」姿態橫空出世,打着「敢言敢戰」的標語,在黨內掀起一股變革的心理潮流,這讓郝原本的穩定優勢反成包。(圖/記者林敬旻攝)
鄭麗文的「突圍」、郝龍斌的「安定」 兩條路線將決定百年政黨興衰
近年國民黨最大的危機在於組織與理念的老化,長期依賴黃復興體系與地方派系的動員,導致青年斷層與中間選民流失。過去「中華民國的守護者」這個標籤,在今日的臺灣社會已難再激起情感共鳴;相反地,民進黨善於結合國家認同與社會議題,把「愛臺灣」變成政治正當性的象徵,讓國民黨的話語空間被壓縮到「反綠」與「懷舊」,支持面持續萎縮。
郝龍斌路線的優勢在於「安定」,但這種安定意味着延續舊體制;鄭麗文則代表「突圍」,但突圍之後未必能穩住內部。她若當選,勢必重整黨務、挑戰權貴,甚至掀起「藍營世代革命」。這樣的變化短期內會讓黨機器陷入混亂,但也可能爲國民黨注入久違的「戰鬥感」。
問題是,鄭麗文的改革目前看不到清晰藍圖,她更多依靠情緒動員與個人魅力,而非制度設計。若改革成爲個人秀,國民黨可能從老派保守轉爲躁進失衡,仍難脫困。
更大的挑戰在於,國民黨的兩岸論述已不討好。「九二共識」已失去號召力,「和平協議」又被民進黨污名化爲「舔中」、「賣臺」,藍營在兩岸論述上進退失據。鄭麗文雖然主張「兩岸同屬一中」,但未能提出具體交流願景;郝龍斌雖熟悉兩岸問題,但其溫和形象難以對抗綠營的攻勢。若無新論述的突破,不論誰當選,國民黨都難以在主流民意中重新站穩。
若郝當選,國民黨將維持保守路線,鞏固深藍與軍公教,穩住政黨存續,但失去擴張動能,重回執政必須只能寄望於藍白合;如果鄭當選,國民黨可能路子走不穩,但可能走出新路,邁向大幅改革,刷新老邁形象,吸納年輕世代與中間選民,重建兩岸對話,加強社會議連結。
國民黨選後如果新舊不能融合,則可能陷入混亂與內耗,衝突無法整合,黨的分裂將成爲現實。鄭麗文若能在勝選後迅速整合「中國」國民黨和「臺灣」國民黨,並重新包裝黨的形象,使之兼具大陸情感與現代政黨面貌,國民黨或許仍有再起之機;但若她無法整合,黨內內鬥將難以平息。
國民黨確實到了「窮則變」的臨界點,如何變中有序,深受當家者風格影響。郝龍斌代表穩健,但缺乏激情;鄭麗文代表激情,但缺乏定性。郝可能讓國民黨守成,鄭則可能讓國民黨劇烈震盪。
對這個百年老黨而言,真正挑戰是能否在「保守」與「創新」之間找到新平衡,在歷史包袱與現代政治之間找到新語言。若鄭麗文勝出,國民黨將迎來一場「高風險改革」的實驗;若郝龍斌守住,國民黨則進入「低能量穩定」的延命期。兩條路線歧異,都很艱難,選舉結果將決定這個百年政黨的走向與興衰。
▼對這個百年老黨而言,真正挑戰是能否在「保守」與「創新」之間找到新平衡,在歷史包袱與現代政治之間找到新語言。(圖/記者林敬旻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