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重演高股息之亂?主動式 ETF 基金規模、受益人續創高 若遇大跌恐成「韭菜」變慘賠?
主動式ETF近期在臺股市場掀起新一波投資熱潮,但投資人一不小心就恐面臨慘賠風險。(本報系資料庫)
主動式ETF近期在臺股市場掀起新一波投資熱潮,主打靈活操作手段+不斷高漲的股價,目前市面上近10檔的主動式ETF總基金規模已突破500億元,受益人數也超過50萬,然而,主動式ETF背後卻也潛藏許多隱藏風險,若再加上天不時、地不利,而人又不合,屆時所有漲幅恐一次吐回,投資人一不小心就會慘賠。對此,《經濟日報》也整理相關資訊,帶讀者一同瞭解,爲何主動式ETF持續高漲,卻有不同的聲音要投資人不要輕易上車呢?
2025年堪稱是主動式ETF元年,在川普關稅政策造成的4月股災後,在臺股報復性反彈,加上國際政經轉圜、AI、科技等產業帶動下,強調積極獲取超額報酬、主動操作的主動式ETF,不但具有先天的臺股低點上漲優勢,透過經理人主動出擊所造就的顯著績效,也成爲投資人新的心頭好。
其中,主動統一臺股增長(00981A)成立以來報酬率已超過5成,自9月起受益人數則增加近40%,居臺股ETF之冠。
而增長幅度第二至第五名也全都是臺股主動式ETF,包括主動羣益臺灣強棒(00982A)、主動野村臺灣50(00985A)、主動野村臺灣優選(00980A)、主動安聯臺灣高息(00984A)。
總基金規模也突破500億元,其中突破百億的部分,又以00981A的217億最高,00982A的157億次之。
📊 臺灣主動式 ETF 基金規模一覽表
基金代碼基金名稱規模(億元)
注:基金規模單位爲新臺幣億元
然而,主動式ETF也並非因此就能創造不敗神話,尤其,主動式ETF並非透過追蹤指數或是有明確選股邏輯進行操作,短期來看,短線題材有望助漲主動式ETF表現,但續航力較指數型ETF來得不足,若經濟趨勢整體向上,將時間拉長,反而會是指數型ETF表現較穩定,且勝過主動式ETF的機會高。
而且,現行的主動式ETF號稱公開透明,交易日當天皆會更新基金持股狀態供投資人蔘考,不過,最終其選股策略、邏輯、技術,對於投資人來說都是相對不公開的。
儘管股市大漲時,主動式ETF押對寶,績效必然勝過其他基金ETF,但反之則會慘賠,這對投資人來說就像在「賭」,不透明的風險比具有明確指標的指數型ETF風險還要來得高。
此外,根據標普道瓊斯指數(S&P Dow Jones Indices)旗下的 SPIVA(S&P Indices Versus Active)報告,參照超過2,000檔美股基金,統計至2024年底資料顯示,2024年(1年)有超過65%的基金落後大盤(S&P 500),若將時間拉長至最高的20年,勝率更是僅剩驚人的個位數,也就是說,針對主動基金操作,以過去20年資料來看,有超過9成基金都輸給大盤。
📊 美國主動型股票基金相對基準指數表現(截至 2024 年底)
類別基準指數1年3年5年10年20年
注:表格可左右捲動。(落後比率;20年勝率=100%−落後比率)。
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盤,主動統一臺股增長(00981A)自2025年5月掛牌至今,績效表現確實優異,高達52.78%,相較之下,元大臺灣50(0050)2025年至今績效僅30%,而高股息ETF表現則較爲遜色,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今年以來績效僅5.20%,前6月績效則爲13.46%,表現不如過往。
不過,特別的是,抓取同一時間點來看,0050前6月績效則是驚人的53.98%,不只順利挺過4月股災,也在權值股、大盤拉領下,讓短期績效成功逆轉,贏過主打積極操作的主動式ETF。
對此,根據SPIVA Asia Ex-Japan報告顯示,2024年內100%的基金,都輸給代表市場的臺灣大型股基金(Taiwan Large-Cap),而若將時間拉長至5年也僅有約16%能夠贏過臺灣大型股基金。
📊 臺灣主動型股票基金相對基準指數表現
類別基準指數1年3年5年
100% 落後 | 0% 勝出
80% 落後 | 20% 勝出
84% 落後 | 16% 勝出
注:表格可左右捲動。(落後比率;勝率=100%−落後比率)。
而再根據SPIVA Persistence Scorecard的基金表現持續性分析項目中,可以得知,以2020年起排名在前50%(前半段)的基金,2021仍留在前半段比例剩下39.7%,再一年則剩5.45%,2023年、2024年更直接跌到3%以下,也代表着說,主動基金不僅贏過市場指數的機會很小,持續領先的優勢也會隨着存在於市場的時間越長而降低。
📌 臺灣主動型基金表現持續性重點(前 50% 是否能維持領先)
觀察面向1年後3年後4年後
39.70%
5.45%
2.42%
主動基金即使短期領先,要連續多年維持領先極難,長期勝出的機率大幅下滑。
注:表格可左右捲動。
雖然股票市場中主動式ETF在短期績效上具有一定優勢,然而,若以長期報酬的角度來看,均值迴歸後以整體報酬10%爲基準,在短期能夠擁有超額報酬動輒3、4成的主動式ETF,屆時回檔的力道勢必也會比市場指數型、甚至高股息的ETF還要來得劇烈。
此外,投資人若想以基金經理人過去操作基金勝率作爲判斷基準,則也須留意潛藏風險,因爲「倖存者偏差」的觀念,過去10、20年間有不計其數的基金因操作不當、績效不佳而被迫下市,再加上過去績效與未來報酬並沒有等值關係,現在的投資人買不到過去的報酬與績效,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主動式ETF風險也高。
當然,特定基金經理人能夠長期留在市場,一定有其能力與技術,但能成爲撼動市場的存在,其機率可說是微乎其微,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Fama-French提出《The Journal of Finance》報告指出,排除掉特殊有能力如股神巴菲特等人,以及相關費用後,在主動基金上獲得的報酬幾乎皆爲負的。
另外,除了「人」的影響外,基金本身的規則也會對投資人報酬造成影響,對於主動式基金、ETF來說,主動策略需要研究團隊,以及面臨比一般市場更大、更多的交易與風險控管,間接造成相較於其他類型的基金,其成本較高,而積極主動的交易模式所造成的高換手率,也容易衍伸而外的交易成本,導致主動式基金、ETF的內扣費用居高不下。
📊 臺灣主動式 ETF 內扣費用整理
基金代碼基金名稱經理費保管費
注:表格可左右滑動。費率爲年化內扣費用(不含其他行政成本),若採級距制代表規模擴大後費率將下降。
假設投資人各投入同樣的金額到兩檔ETF,一檔是被動型ETF,年費用率爲0.3%;另一檔是主動型ETF,年費用率爲1.5%。雖然兩者追求相似的市場報酬,但主動ETF每年要多負擔1.2%的費用差距。
如果以市場長期平均年化報酬約7%作爲假設,持有20年後,費用較低的被動ETF資產會持續累積;而費用較高的主動ETF則因每年扣除更高成本,使投資複利效果被稀釋。
在同樣20年期間內,雖然年化報酬差看似只有1.2%,但經過複利放大後,最終資產差距「會超過19%以上」,也就是說,投資人並非僅僅每年多付1.2%的費用,而是長期下來會產生「 近五分之一」的最終資產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