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玉山金吃下保德信投信 外商投信出走掀骨牌效應?為什麼臺灣待不下去了?

保德信投信。 取自Google Map

玉山金近日宣佈出資27.62億元收購美商保德信投信,強化事業版圖,顯見近年來金控業者大併購的決心,不過,也反映出外商投信逐步撤出臺灣的態勢,爲何外商公司紛紛出走?是否掀起骨牌效應?

玉山金吃下投信 拚重回金控四哥

玉山金3月18日宣佈收購保德信全數91.2%的股權,並由玉山金總經理陳茂欽主持重訊記者會,陳茂欽表示該併購案談得比預期中順利,也比預期中更快達成協議,僅花不到4個月就談成。

玉山金曾在2000年賣掉旗下的玉山投信,如今又透過併購重新拿回投信牌照,爲何急於吃下保德信投信?

近年ETF市場火熱,元大金靠着ETF站穩市場龍頭,去年超車玉山金成爲金控四哥,因此玉山金也回頭思考補足資產管理版圖,積極出手買下保德信投信。

對於這樁併購案,陳茂欽表示,玉山金第4個10年發展策略是壯大版圖,完整證券生態圈,補足投信,讓玉山金融版圖更爲完整,也深化在臺灣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

玉山金董事長黃男州也說,臺灣金融市場已進入「金控2.0」戰國時代,玉山除了有機成長策略外,也透過策略聯盟或審慎併購來強化玉山競爭地位。

保德信投信撤臺 下一個是野村?

近年外商投信似有退出臺灣的趨勢,成爲投資人矚目焦點。事實上,在保德信投信之前,2022年安本標準投信已申請解散,野村投信也在2020年就洽談出售事宜,是否成爲下一個出走的外商投信,引發關注。

安本標準投信

安本標準投信來自英國,2017年買下惠理康和證券投信股權後,把臺灣列爲重要發展市場,但在2020年,標準人壽安本集團聘用新任執行長Stephen Bird後,重新檢視全球經營策略,先後調整北歐、英國、澳洲等地業務,亞洲部分則退出臺灣市場,由宏利投信接手。

保德信投信

保德信投信成立於1992年,在臺有壽險、投信公司,深耕臺灣30多年,在臺灣保德信人壽於2020年以55億元賣給臺新金後,如今又將投信出售給玉山金,等於全面結束在臺業務,退出臺灣市場。

截至2024年底,保德信投信管理資產總值(AUM)約新臺幣1608億元,經營基金髮行、境外基金總代理及全委代操等業務。去年成爲少數跨入ETF市場的外商投信,因此出售消息一出時,部分業界人士大感意外。

野村投信也要退出?

野村投信成立於1988年,產品包含股票、高收益債券基金到貨幣市場基金等。2020年,市場傳出臺灣野村投信擬以150億元出售,當時《彭博》報導指出,野村投信可能賣給高盛集團,並希望估值達到5億美元(約150億臺幣)左右,不過野村和高盛均拒絕評論該消息。

由於出售金額高的令人咋舌,使臺灣野村投信出售狀況一直不順,逐漸被市場淡忘,如今保德信投信出售案,市場纔再度想起野村投信出售一事。

兩關鍵原因 外商投信萌生退意

外商投信撤臺,關鍵原因除了上述所提的金控大整並外,還有ETF崛起、臺灣監管環境嚴格等,導致外商投信難以與本土投信競爭,萌生退出臺灣市場念頭。

1.ETF浪潮 本土投信佔優勢

業界指出,近幾年臺股市場熱絡,ETF成爲投資顯學,投資人對低成本、被動追蹤指數的投資工具需求增加,在ETF浪潮之下,本土投信競爭力佔上風,相較之下,讓強調主動投資的外商投信屈居弱勢。

2.監管環境嚴格

外商投信受到金管會監管,包含資本要求、風險管理、業務限制等,都有嚴格規範,這讓外商投信在臺灣的營運受到一定約束,降低了靈活性。

迎主動式ETF 外商投信迎轉機?

金管會最近開放主動式ETF募集,對外商投信來說,是一個新的切入點,也是背水一戰。

外商投信擁有強大的全球資源管理經驗,主動式ETF的開放,讓他們可以運用這些優勢來吸引更多臺灣及亞洲區的投資者,且外資投信主力本就在主動式操作,在這塊比本土投信業者更具優勢。

目前已有多家業者表態參一咖,包含外商投信野村、聯博,及本土投信統一及中國信託等提出申請募集主動式ETF,業界預估主動式ETF可望衝上2千億元規模,爲市場注入新活水。

延伸閱讀

玉山金27億收購保德信投信 最短時間送件金管會

保德信嫁玉山金 全員留用成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