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全民領1萬元現金有希望?普發一萬最新進度、資格、領取方式一次看懂

普發現金1萬元示意圖。圖/女子漾Ai製圖

爲因應國際政經風險與內需衝擊,立法院於2025年7月三讀通過《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拍板普發現金1萬元。條例明定:最遲須於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發放,不過行政院已表示將聲請釋憲,政策能否落地仍有變數。

本篇整理「普發一萬」的發放時間、適用資格、領取方式與相關爭議,帶你掌握最新懶人包!

普發現金1萬元:預估發放時間

根據條文,現金髮放應於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不過考量於國際風險與預算壓力,政府可能採分期分批發放。目前行政院未排除釋憲,後續若被宣告違憲,政策可能調整或取消。

普發現金1萬元:預估適用資格

參考2023年普發現金6,000元經驗,可能納入對象如下:

1.在國內設有戶籍的中華民國國民(含2025年底前出生的新生兒)

2.派駐國外、具中華民國國籍但無戶籍的公務人員及眷屬

3.取得臺灣居留許可之無戶籍國民

4.配偶爲臺灣國民,且取得依親或長期居留許可的陸、港、澳居民與外國人

5.已離婚或配偶死亡,居留許可未廢止者

6.已取得定居許可但尚未設戶籍者

7.取得永久居留許可之外籍人士

實際資格仍以行政院公佈版本爲準。

圖/canva

普發現金1萬元:預估領取方式

預估仍比照2023年普發現金6000元流程,採以下5種方式:

1. 線上登記入帳

上網登記身分證號/健保卡號+銀行帳號,經審覈後直接匯入指定帳戶。

2. ATM領現

持金融卡至12家指定金融機構ATM操作即可領現,包括臺銀、土銀、合庫、一銀、郵局、中信、臺新等銀行。

3. 郵局臨櫃領取

攜帶身分證或健保卡至郵局櫃檯辦理,適用無網銀帳戶或年長者。

4. 免登記直接入帳

包含已領年金、津貼、補助的特定族羣,政府將直接匯款至原帳戶,不需另外申請。

5. 偏鄉造冊發放

對象爲無帳戶或交通不便者,由鄉公所、派出所協助造冊並統一發放。

普發現金1萬元:未滿13歲兒童怎麼領

如比照2023年普發6000元的作法,未滿13歲的孩童必須由父母或監護人代爲領取。代領時,大人需準備身分證號或居留證號、銀行帳號及健保卡號,而孩童只需提供健保卡號,無須填寫身分證號或銀行資料。若家中有多位孩童,也可以一次代領,只要分別輸入每位孩童的健保卡號即可。

普發現金1萬元:政策爭議一次看

1.這樣通過有沒有違憲?

行政院針對普發現金1萬元的條文,提出程序上的疑慮,主要是根據《憲法》第70條規定,立法院不得擅自增加預算支出。由於這次普發內容是直接在特別條例中新增的,行政部門認爲可能涉及憲政爭議,因此已啓動釋憲程序。

另一方面,也有意見指出,此次屬於法律案性質,不涉及預算案程序,是否違憲將由憲法法庭進一步釐清。過去在1990年也曾發生類似爭議,當時大法官以釋字第264號解釋宣告違憲,這次結果備受關注。

2.這筆錢怎麼來?會不會增加國家債務?

行政院指出,原先的預算是以大約4100億元歲計賸餘爲基礎編列,若要多發普發現金,就必須再增加約2350億元支出,意味舉債將逾1000億元。行政院長卓榮泰直言:「爲了普發現金而借錢,實屬不當」,學者與財經專家也提醒,當前中央債務早已超過6兆元,對財政穩定構成壓力。

圖/canva

3.人人有份,真的公平嗎?受惠的是誰?

普發現金看似全民有份,但實際上條文中未設排富條款,導致各所得層都能領到。雖有聲音支持「錢直接發給人民最實際」,也有人質疑資源有限,是否應優先照顧弱勢族羣。若沒有精準設計,普發計劃可能無法真正紓困到最需要的人。

普發現金1萬元:條例預算與施行期限

特別條例的施行期間自2025年3月12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止,爲期近三年。根據條例附則規定,若執行普發現金措施,必須在2025年10月31日前完成發放作業。整體條例內容共涵蓋11項撥補方向,包括民生照顧、教育提升、能源轉型、產業補助、資安升級與國防建設等,預算總額約達4100億元,顯示政策希望在提振經濟與照顧弱勢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