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打造氫谷變矽谷!全球氫能產業大爆發 如何運用、概念股有哪些?七大觀念一次看
中油透露,將與臺灣產業界攜手建構「氫能供應鏈」,引進移動式加氫站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生產出「綠氫」。示意圖。(彭博資訊)
你知道臺灣正試圖打造媲美美國矽谷(silicon valley)的臺灣氫谷(hydrogen valley)嗎?不只美國豪投70億規劃氫能投資案,臺灣也由工研院領軍超過百家臺廠,將持續衝刺太陽能、風電外的氫能。國內外大舉搶進到底哪裡好?氫能概念股引擎動了?對此,《經濟日報》整理相關產業資訊,供讀者參考。
一、氫能將成未來不可或缺能源?
美國總統拜登在費城港宣佈規模70億美元的氫能投資補助案。(歐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與能源部長格蘭霍姆2023年10月13日在費城港宣佈,已選定七個可享美國政府補助的氫能投資案,包括亞馬遜(Amazon)和埃克森美孚( Exxon Mobil)參與的氫能計劃,將可分享總金額70億美元的聯邦補助。(延伸閱讀:美砸70億美元 補助氫能投資)
屆時還將在費城港使用賓州、德拉瓦州、紐澤西州提出的氫能中心,爲卡車和其他重型設備提供燃料。拜登讚揚這些氫能投資案嘉惠經濟,將可帶來工會「薪資優渥的工作」,而且有利美國因應氣候變遷。
臺灣部分,智慧能源周也在2023年10月18日登場,其中,官民六大企業集團與國營事業包括臺塑集團、臺泥(1101)、臺肥、聯華、中油、臺電,均將分別端出儲能與氫能佈局成果,打造淨零生態系、搶進上兆美元大市場。(延伸閱讀:智慧能源周...氫能儲能上秀 打造淨零生態系、搶上兆美元商機)
二、氫氣能源有哪幾種?
作爲新型潔淨能源,氫能未來發展可期,而氫能種類大致可分爲下列四種:
1. 綠氫(green hydrogen):
使用可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水力發電等,所產生的電力進行電解水所產生的氫能稱爲「綠氫」,其在製程過程中幾乎零碳,所以非常適合做爲未來綠色替代能源發展,但成本也較高。以臺灣現狀來說,無法成爲氫能發展主力。
再生能源可產綠氫,不過臺灣綠氫發展目前非常有限。 (聯合報系資料庫)
2. 灰氫(gray hydrogen):
製造成本低,爲現今主流氫能技術,根據財團法人汽車研究中心資料顯示,灰氫主要以高碳燃料重組技術、氣態燃料重組技術、低碳液態燃料重組技術的方式產氫,並會運用於「燃料電池」上。
而所謂的「重組產氫」就是利用觸媒(催化劑;反應前後保持不變的元素化合物)以化學方式將燃料中之氫原子取出產生氫氣。另有透過煤,氣化產製的氫能,稱爲「褐氫」。
3. 藍氫(blue hydrogen):
使用化石燃料制氫(灰氫),再利用碳捕捉技術,將製作氫氣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回收並封存的氫氣,就會被歸類在藍氫 。但製造藍氫以現有的封存二氧化碳再利用技術成本較高,製造成本也因此提升。
另還有利用技術將天然氣中的氫抽離,再將二氧化碳以固體方式封存的藍綠氫 (Turquoise Hydrgen),可有效降低碳排並增加二氧化碳用途,但製程需要大量燃料,技術成本高。
4.粉紅氫(blue hydrogen):
使用核能提供的電力,進行水電解產生的氫被歸類爲粉紅氫。根據臺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整理資料顯示,據《路透社》報導,加拿大陸地能源公司(Terrestrial Energy)研究發現,核反應爐供應的高溫熱能,比傳統的水電解法產氫可提高最多四成效率。
顧問公司拉札德(Lazard)發表《2023年能源均衡化成本報告》(LCOE Report)評估,既有核電廠生產粉紅氫的成本,在補貼和沒補貼的情況下,分別爲每公斤0.48~1.81美元以及2.75~ 4.08美元,堪稱最低廉的產氫方式之一。
氫氣能源因取得方式不同也分爲數種類型。資料來源:採訪整理 林安妮/製表;溫於璇/製圖
三、氫能成「黑馬」 三關鍵技術打造下一座護國神山
目前臺灣氫氣在法規中仍屬於工業副產物或工業製程的「原料」,需透過修訂《能源管理法》,才能被視爲「能源」,並進一步針對氫能進口、生產、銷售、設置、安全要求及無碳認證等規範,訂定「氫能管理專法」。
不過,產業部分,則由工研院積極主導設立氫豐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建立臺灣氫能與燃料電池夥伴聯盟,發展多項技術,要將臺灣打造成媲美美國矽谷的臺灣氫谷。
淨零排放浪潮席捲全球,被視爲終極潔淨能源的氫,也成爲各國積極追求的目標。 業者/提供
A. 混氫技術
因爲氫氣產量短期有限,半導體工業製程也會排放工業副產氫 ,藉由混氫混燒的方式,可以暫時維持氫氣需求量不會驟升,並有效利用多餘的「廢氫」,也能在短期內見到減碳效果。(延伸閱讀:氫能起跑/半導體不要的廢料,竟能拿來發電,這兩位「氫瘋雙俠」怎麼辦到的?)
據工研院報導指出,國發會預計於2050年氫能佔比將提升至9~12%。根據氫能藍圖規劃,未來將以混燒或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逐步取代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
臺電副總經理郭天合先前則表示,2022年4月與西門子簽訂氫能混燒合作備忘錄(MOU),2023年將混燒5%氫氣評估可行性,預計2040年將混燒比例拉高至20%。
未來天然氣電廠將轉型燃氫氣,工研院預估,2050年氫氨需求約700萬噸,氫氣約385萬噸、氨約315萬噸。其中氫氣進口約75%、自產25%。
李鈞函強調,「我們鼓勵業者,與其把副產氫燒掉,不如拿來發電,不但可以降低碳排,還可增加電費的收入,把副產氫的痛點,變成更有價值的事情。」
B. 研發特殊氫瓶
氫氣分子極小,運送時須以高壓儲氫瓶進行裝運,若以一般的鋼瓶儲存,氫氣會鑽入金屬的結構中,長久下來,金屬瓶會產生氫裂(hydrogen embrittlement;氫氣鑽入金屬等物質中,會加速物質退化、疲勞現象)現象。
對此,據工研院指出,利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打造儲氫瓶,透過碳纖維分子比氫氣還要小的特性,不但重量減少60%以上,使用上也更加安全。
工研院跟德宏集團德宇複合材料合作,打造輕量碳纖氫氣瓶,重量省60%,是未來氫能車關鍵零件之一。 王鬱倫/攝影
技術層面,工研院完成基於機械手臂的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相較於傳統動輒上千萬元的龍門型纖維纏繞專用機,能大幅降低建置成本,並具有小量多樣的生產彈性。目前這項技術已和德宇複合材料合作投入開發,未來將鎖定氫能車儲氫瓶市場。
C. 去碳燃氫
不僅要減少碳排,還要主動「去碳」,又可以分成兩種不同方向的策略,分別爲「碳捕捉、再利用與封存」(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sation and storage, )與碳捕捉技術(CCU;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前者多了封存技術,技術難度較高,運用範圍尚未廣泛。
碳捕捉 養綠藻 中小企業面對淨零碳排目標有層層阻礙,政府推動企業「以大帶小」拚減碳也尚無具體政策,只靠企業自主行動。圖爲臺泥在花蓮把排碳捕捉回收養綠藻。 圖/臺泥提供
中鋼加入脫煤減碳行列,啓動鋼化聯產,發展碳捕捉技術,黃色、灰色變壓吸附塔可捕捉轉製程產出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提供下游業者再利用。 圖/中鋼提供
其中 CCUS 技術與過往僅封存,只有增加成本不同,轉而將捕獲的二氧化碳,將其轉化成有價值的產品或材料,以達到碳的再利用。
氫能是 CCUS 技術中的一個重要組件,因爲氫氣可以用作還原劑,將捕獲的二氧化碳與氫氣反應,產生甲烷(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醇或其他有用的化學品、生質燃料。這些產品可以再用於工業製程、化學產品生產或能源存儲等,完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四、燃料電池新紀元 氫能成最佳推手
燃料電池有別於原電池(一次電池;不可充電電池),可以透過穩定的供應氧和燃料來源,在燃料耗盡前,持續不間斷的提供穩定電力。
根據維基百科指出,1839年,英國物理學家威廉·葛洛夫製作了首個燃料電池。而燃料電池的首次應用就在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太空任務當中,爲探測器、人造衛星和太空艙提供電力。在搭上氫能熱潮後,運用將更加廣泛。
燃料電池(Fuel cell)
燃料電池是一種主要利用氧或其他氧化劑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把燃料中的化學能轉換成電能的發電裝置 。其中,使用的「氫」燃料可以來自於任何的碳氫化合物,如:天然氣、甲醇、乙醇、沼氣等。
氫氧燃料電池示意圖。資料來源:編輯整理 經濟日報/製表
目前燃料電池按其使用電解質的種類,主要可分爲:
SOFC電池備受關注
近年氫能議題浮現,而常見於國外,作爲氫氣儲能發電的 SOFC 電池也受到關注。
工研院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研發的SOFC 氫能熱電發電系統,目前可達到25KW,輸出的電力可以輕鬆煮咖啡。 記者劉學聖/攝影
根據工研院報導指出,SOFC 電池是透過電化學反應,將碳氫燃料能量轉換爲電力輸出,具有發電效率高(大於 55%)、低污染排放、低噪音等特點,SOFC 系統可適用天然氣、沼氣、工業副產氫及純氫等多元料源,是極具潛力的氫能分散式電力技術。
除了發電外,SOFC 電池附帶產出的熱水,也能多元運用在供熱、醫療、溫泉等措施上。工研院與亞氫動力等公司合作,建立本土化 SOFC 系統整合技術,自制率達 75%。
目前已打造一套系統置於臺南沙崙綠能科技示範場域。同時也與中油公司展開實場驗證,後續將佈局國際燃料電池分散式電力市場,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
PEMC電堆技術省成本
在燃料電池核心組件電堆中,雙極板扮演重要角色,不但要具有耐高溫、防腐蝕,還要有高導電性等特性。不過,過去雙極板大多采用碳板(石墨),厚度較厚,體積難以縮小,同時放在移動載具上時,也容易因爲震動而裂開。
經工研院研發,開發金屬雙極板技術,除有效解決體積、成本(傳統碳板的50%)問題,也更加耐震動、耐衝擊,適合用在交通載具或設置於如:可攜式及備援電力設備上。
其隨時開關的特性,搭配獨有的金屬雙極板流場結構設計、多層導電碳薄膜與電池模組化等專利技術,能有效提升電池功率密度與壽命,進而達到減碳效益。
五、 氫能車問世 將再改寫車史?
除了大型氫能儲存設施,燃料電池同樣運用於氫能車發展上,過去幾年雖然氫能車已有發展,但市場仍是以電動車爲主,不過,隨着政府大力推動,各家廠商看準藍海商機,紛紛搶進,未來規模有望盛於電動車潮。
氫能車技術
氫燃料電池電動車的動力,來自車內儲存的氫氣與燃料電池進行化學反應,併產生動力驅動車輛,行駛過程中只會排放水,因此又被稱爲「終極環保車輛」。
氫能車作用原理很簡單,根據太古汽車(VOLVO)資訊指出,氫氣可用於爲類似於壓縮天然氣(CNG)引擎「內燃機」提供燃料的氫內燃載具(HICEV)。
以及另一種解決方案,在燃料電池中使用氫氣,氫氣在燃料電池中產生電力來爲車輛提供動力的氫燃料電池載具(FCEV)。此外,氫氣還可以作爲輔助燃料電池使用,爲電池供電的電動汽車延長行駛里程。
氫能車構造圖。 深度中心/製表
氫能車v.s電動車
看準能源商機,日韓車廠紛紛投入資源研發氫能車,並逐步推動普及化,臺車廠也不落人後,先前三陽(2206)宣佈與現代汽車(Hyundai)合作引進氫能源車。
此外,和泰車(2207)也與工業氣體大廠聯華林德共同宣佈,將攜手氫能車輛先導示範。至於氫能車發展吸引力,對於電動車發展是否又會受到影響?(延伸閱讀:VIP》和泰攻氫能車 邁大步)
日本豐田汽車開發的氫能車款「Mirai」,運用全新科技,是全球第一輛量產的燃料電池車。 記者劉學聖/攝影
日本豐田汽車開發的氫能車款「Mirai」,運用全新科技,是全球第一輛量產的燃料電池車。 記者劉學聖/攝影
首先,氫能車(FCV;燃料電池車)解決了純電動車(EV)最大的痛點,根據媒體 InsideHook 報導指出,電動車因電池無法忍受低溫,在零下的環境中行駛,續航里程會比平常少20%。在低溫條件下,對氫能車進行測試,在攝氏零下30度的極端氣候,仍照常行駛。
在充能與續航方面,根據 TOYOTA 表示,其旗下氫能車種 Mirai,加一次氫可行駛600-700公里,相較電能車續航力久,當車輛於加氫站進行加氫時,平均僅需3-5分鐘,時間上大幅領先於電動充平均時間的20-30分鐘。(延伸閱讀:VIP》氫能車行不行/加氫5分鐘可跑上百里,有里程焦慮的電動車該怕了嗎?)
不過,以現階段來說,設置加氫站的成本約爲充電站的5倍,而運送氫氣通常以液化氫的方式進行,需要在極度低溫(攝氏-253度)並存放於特殊鋼瓶中,較爲複雜;且在氫能車的設計專利集中於數家車廠的情況下,氫能車暫時難以有多元廣泛的發展,若能突破技術限制,未來可期。
六、氫能立法 臺灣氫鏈大躍進
除了技術發展,國內廠商最關心的應該還是政府的立法進度,經濟部能源署9月公佈《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管理許可辦法》,終於讓氫能業者有法可循,該法明定各項加氫站經營規範,包括限制加氫站需與學校、醫院等公共場所,保持規定距離;需具備儲氫槽、氫氣處理設備等設施,並遵守各項安全衛生規範。同時也訂出加氫站經營管理申請辦法,開放業者申請。
臺廠供應鏈動了
中油宣佈將在2023年底,引進全臺首座移動式加氫站,短期示範先行可移動式加氫站,預計先試行一年再擴大至北中南等據點,預計每日供氫量60至80公斤,服務2臺大巴或10輛小客車;氣體制造商聯華林德也打算在臺南樹谷工業園區設立示範加氫站。有了加氫站後,未來氫能車發展也將可期。(延伸閱讀:氫能車時代來臨!加氫站辦法上路 明定安全距離、開放業者申請)
七、臺灣氫能供應鏈 逐步擡頭
「氫谷」議題引發全球熱議,併成爲科技界的新典範,除日本大力推行氫能產業外,臺灣也逐漸引介氫能發電,使其成爲綠能大軍的重要成員,激勵「氫經濟概念股」躍居未來市場佈局的新寵。
臺灣氫能供應鏈。經濟日報/製表 深度中心/製表;溫於璇/製圖
聯華(1229)、中鋼(2002)、臺塑化(6505)、亞東、三福氣體(母公司三福化)、遠東新、臺灣豪頓、永達能源。
臺泥、臺肥、大亞綠能
臺塑(1301)、上緯、南寶、德宏、聯合再生。
氫能發電領域大多都是老面孔,有投入至今15年的中興電(1513),華城(1519)、士電(1503)等,重電股也連帶受惠。此外,大同(2371)、廣運(6125)、意德士、帆宣、茂迪和復盛也搶進發電市場。
中興電、康舒(6282)、高力(8996)、欣興(3037)、順德、西勝、中電、長園科、加百裕、立凱-KY、順達、中碳、明安、康普、廣隆、臺達電(2308)、羣翌能源、富堡能源、臺灣美罩科技、臺灣日置電機、亞氫動力、漢泰科技及美琪瑪,瞄準燃料電池商機。
研華(2395)、彩碤、聯華林德合作,主攻氫能電巴;車王電(1533)、華德動能 、六方科技-KY、總盈汽車,則是進軍氫能車市場,積極搶攻「氫」經濟 。
聯華林德、中油、羊洋實業。
此外,還有力拚上市櫃的氫豐綠能、錫力、光宇應材、元寧、亞太燃料電池,未來都值得觀望。
(資料來源:記者王皓正、魏興中 、劉玟妤、陳煜、宋慧昱、徐珮君、邱馨儀、魏鑫陽、劉靜君、李珣瑛 )
延伸閱讀
國產氫能電巴自制率拚7成!研華、東元、江申出列
VIP》臺灣氫谷行不行/看齊矽谷,臺灣催生氫經濟的3個關鍵
VIP》臺灣氫谷行不行/走夜路吹口哨壯膽,他們是前衛的臺灣「氫家軍
VIP》氫經濟概念股 躍市場新寵
號稱「終極潔淨能源」的氫能,未來將擴及應用在產業、交通、發電三大領域,一起來聽聽要如何建造臺灣氫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