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包/114年分科倒數衝刺!首次加考數乙 8科重點、答題技巧全收錄
考生示意圖。圖/AI生成
114學年度分科測驗在7月11日(五)與7月12日(六)舉行,第一天考物理、化學、數甲與生物,第二天考歷史、地理、首次加考的數乙以及公民與社會,考試時間均爲80分鐘。《聯合新聞網》分析整理8科考前重點,助考生掌握趨勢奪高分。
114年分科測驗
114分科測驗時程。圖/擷取自大考中心
數甲
師大附中教師殷灝分析近年數甲三星必考單元,包括選修上冊的極限、微分、積分;選修下冊的複數與多項方程式,如虛根成對定理、複數的幾何意義等;以及空間向量、空間中的平面與直線。
殷灝表示,縱觀近三年分科測驗,上述單元配分都在10分以上甚至20分,代表微積分、複數、空間三個單元每個單元至少會出兩題,若有一題出在非選擇題,分數更會達20分之多,且三個單元的加總分數,也達到將近數甲一半的配分,可說是最核心的考點。針對上述必考單元,殷灝建議先藉課本熟悉基本題、觀念和公式,再者,可參考市面上的數甲參考書練習變化性題目,最後找舊課綱時期北區、全國模擬考,針對較弱的單元一次練習三年的模考試題。
殷灝也指出,分科測驗數甲難度比過去的指考略高,建議單選題加上選填題最多寫不超過25分鐘,非選題同樣不超過25分,多選題則不要超過30分,並預留時間回頭檢視。殷灝也提醒學生多選題答題技巧,近年多選題答案多爲二或三個選項,時間不足就先算前三個選項,只要前三選項有把握對,最後兩個選項可再利用湊滿三個或兩個答案爲主的猜答方式完成,但前提仍是考生要先確信前三選項對錯,「不要只會一半、只會一點。」要有九成信心才能猜答。
數乙
今年分科測驗首度納入數乙,建國中學教師黃智升表示,測驗範圍包括「10年級必修」、「11年級必修A類和B類均相關聯」、「12年級加深加廣選修數學乙」,數乙重要單元如「線性規劃」,數乙獨有,可說是必考題。其解題步驟非常明確,建議考生可先從題目中找到目標函數,通常可表示爲ax+by,再列出各限制條件的聯立式,藉以描繪出可行解區域,最後使用平行線法或頂點法即可求出最佳值,其中需注意是否有整數解等限制。
再者,黃智升也說,「無窮等比級數」則是極限單元中相當重要的概念,大考中心的數乙參考試卷中,兩份都各有一題用於測驗該概念,其求和公式是必背重點;「微分、積分」單元則有機會考出簡單的積分操作,以及相對而言較困難的符號意義,如極限存不存在的意義爲何、微分等於0的意義、導數的邊際意涵是什麼、二階導數與凹凸性的判斷等較難的判斷題,建議答題時能留到最後思考。
另外,黃智升也談到,其他重點如「分佈與統計」,只要按題幹要求分類,列出所求隨機變數的機率分佈表,即可計算其期望值、變異數及標準差,應不難;「複數」單元的重點則在複數的四則運算、複數絕對值的幾何意義以及虛根成對定理,提醒考生四則運算不會太難,兩複數相減的絕對值,代表複數平面上兩複數間的距離,此重點應該牢記;虛根成對的條件是實係數多項式方程式,也要多加留意。
物理
物理科名師陸怡中指出,考題通常會以基本物理概念爲主,如牛頓運動定律、能量守恆、波動、光學、靜電學、電流磁效應、電磁感應皆爲必考重點,「跨章節命題」是拿高分的鑑別依據。
陸怡中表示,近年考題包含實驗過程及數據分析的題型多,去年就考了15分,考生須留意題目可能將課內實驗以探究與實作方式命題,尤其是「光的干涉與繞射」、「歐姆定律高低電阻法及三用電錶的使用方式」、「牛頓運動定律」、「共鳴空氣柱」等章節,除了需要能根據給定的數據進行推理和計算,更應延伸探究比較變因分析。另外,也可能出現跨學科整合的題目,像是結合化學、生物學的應用情境,例如核子放射醫學等物理、涉及X光、光子及能量交換等。
時事方面,陸怡中點出幾項考生必看重點,首先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發電等能量轉換;再來是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物理問題,可能涉及熱力學概念;量子物理學例如光電效應、氫原子模型能階躍遷、波粒二象性也是考試的熱點;人工智慧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的應用,如能量轉換及機器人力平衡分析,都是考題的切入點。陸怡中建議考生在準備時鞏固基本概念,加強對物理實驗的理解與數據的處理能力,關注新興科技和科學研究、瞭解其與物理的關聯,並提升邏輯推理能力,「理解、分析、而後計算」是分科高分的關鍵。
化學
得勝者文教化學科老師金刀分析化學必考重點,他首先強調「有機化學」的重要性,在分科測驗化學分數分配上有將近20分,同學在考前務必將重要的反應方程式及化合物再看一次。另外,高三下學期配位化合物(錯合物)中錯離子的定義,何謂牙基、與生活有關的配位錯合物很重要,反應速率、化學平衡、溶液的性質、酸鹼鹽、氧化還原與電化學及有機化學均爲這幾年考試重點,考前務必再複習。
金刀說,這幾年常看到非選擇題有一題爲實驗題,氧化還原實驗、酸鹼滴定實驗半當量點概念、秒錶實驗、阿斯匹靈製備及純化實驗、化學平衡比色法實驗、有機官能基檢測實驗及108課綱新的草酸鐵鉀錯合物實驗,均是相當重要且是常考的實驗。考生可留意今年與綠色化學有關的新聞,如電車使用的鋰電池、最環保的各種燃料電池,還有前兩年學測考過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回收反應,都是與課程有關重要命題的題材。
金刀也提醒,圖表橫軸及縱軸的說明跟單位請務必看清楚,纔不至於掉入陷阱。
金刀也建議從單選開始寫,因爲非選擇題題目可能難度較高,會不自覺的花太多時間,但是單選及多選所佔分數比例較高,先掌握大部分的分數最後再來寫非選擇題比較容易拿高分,而且比較不會失常。
生物
生物科補教老師遊夏說,三月自然期刊登出的粒線體轉移、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等,應都是今年重要時事考點。
此外,遊夏說,本年度可能出現的重要考點,包括:「細胞學」是近三年出題最少的章節,務必認真對應;「選修遺傳學」每年出題率都非常高;「演化與生態」113年約佔20分;「植物學」近三年逐漸增加的考點;「呼吸與排泄」近三年出題較少,可能增加佔分;另外還有「免疫學」、「內分泌」等。
遊夏表示,素養題可能會以第一「脂溶性物質在血液中的運輸機制」爲出題方向,要熟悉理解這些物質的脂蛋白顆粒的形成部位、作用方式等;第二是「肌肉收縮的槓桿原理」,需要理解何爲支點和施力點;第三是「光照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判讀」,考不同光照的作用效能判斷。
「實驗題是近幾年必出的範圍」,遊夏說,本氏液作用和雙縮脲試劑的作用原理與判讀,光合色素的色層分析判讀,希爾反應的意義需要再確認實驗步驟和結果。最後他建議考生可以先寫非選題,進入生物的考試情境後再寫閱讀題和實驗題(這兩部分最容易會錯意而失分),選擇題則可以放在最後完成。
建中生物老師劉玉山則提醒,核心章節如分子生物學、神經內分泌、免疫、光合與呼吸作用,務必熟讀。
歷史
松山高中教師陳詩雯表示,綜觀111至113學年曆史分科測驗試題約可分做3類,首先「歷史情境判斷與分析」多是基本題,要求考生判斷時空背景,或發生的事件與人物;第2類則爲近3年考題都至少有2至3題的「圖表資料判讀與分析」,題目以圖片呈現史料,考驗學生否能夠閱讀、辨識史料檔案或是歷史照片、圖片中的重要訊息,並加以判斷史料內容、時空背景或應用史料方式。另外,統計表格數據閱讀、轉譯爲文字分析能力也是歷史資料的一種。第3類是「史料文字判讀與分析」,文字分析能力絕對是歷史科測驗的重點目標,除了單題題目中即包含歷史資料判讀的基本題型之外,閱讀長文或2至3則資料加以分析判讀的題組題,也是每年都會出現的類型。
針對近年試題重點,陳詩雯也給考生建議,可以從選修歷史掌握部訂必修基礎,陳詩雯舉例,如複習原住民族主題時,除了選修歷史提到世界各國原住民族權利復振的例子,也可一併思考第1冊臺灣史原住民族單元,反思臺灣原住民族與外來政權間的關係、權利復振之路與世界各國原住民族之間的異同。
再者,陳詩雯指出,108課綱學習內容有「略古詳今」趨勢,第2冊中國與東亞史的範圍「人羣的移動與交流」、「現代化的歷程」佔比較重,第3冊以「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最爲重要,應該理解時空背景下制度如何形成,又如何走向現代世界的脈絡,特別是第3冊世界史,應掌握從文藝復興以來發展的現代性特色,以及對現代世界的意義。
此外,陳詩雯也說,「兩次世界大戰」在近3年的考題中從未缺席;「性別與歷史」幾乎每年皆出現1題。最後階段,可針對歷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議題爲主軸複習,並思考歷史事件對當代社會以及現今人類的意義。
地理
臺北市萬芳高中地理老師周嶽虹說,命題常以時事、專書或研究報告作爲素材,測驗學生能否運用概念與理論進行分析與解釋。因此考生應「地毯式掃描」課本,並善用跨冊作概念連結,加深理解與應用。高一與高三常考主題,包括地圖判讀技巧、TM二度分帶座標系統、地理資訊系統(GIS)、地形系統、氣候區特徵、人口結構與遷移、假性都市化、中地體系、產業區位、世界體系、自願性地理資訊、公衆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氣候變遷與能源議題等。此外,新課綱強調的地理視野,如高一的臺灣與東亞地理、高二的區域地理,也可作爲分析案例。
周嶽虹建議考生,應熟練111至113學年度的指考題目,甚至參考近年學測試題。周嶽虹提醒,分科測驗常見題幹長度達數十行的「超長」的混題型式,但無需害怕,答案資訊多半藏在文章中,考生可一邊閱讀,一邊劃記重點,進一步推論這些資訊與選項中的哪些概念相結合。
2025年的熱門時事,包括臺積電擴大赴美、美國關稅政策、以色列與伊朗情勢、印巴邊境衝突等。周嶽虹說,考生不必死記細節,而應着眼於這些事件與地理概念的連結,例如全球化、能源政策、地緣政治與產業區位等。
補教老師李威立表示,考題常聚焦於高一第一、二冊的通論內容,並與選修地理做整合命題,只會考各版本重疊的核心觀念,瑣碎的版本內容不必多加涉獵。李威立說,考生經常在混淆類似概念時失分,如「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聚集經濟」與「規模經濟」、「區位擴散」與「空間移轉」等。務必熟記定義、釐清差異,以免誤選失分。
公民
臺中市立文華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李佳浤表示,國會衝突衍生出的大罷免潮,相關的選舉、罷免相關制度、我國政府體制等,考生務必留意。而分科測驗中混合題(手寫題)一向是拿分關鍵,長文題與圖表判讀題是重點中的重點。考生考前務必針對法律、經濟學、政治學等各領域的專有名詞,練習以10到15個字做簡要描述,面對手寫題時才能以精要的文字撰寫、切中要點。
李佳浤表示,依據往年的統計,公民科分科測驗出題的重點有近50%是落在選修上、下冊,包含政治領域的中國政治制度、中國經貿發展、以及經濟領域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法律領域則爲釋憲制度、民法、刑法。因此在最後衝刺階段,考生務必先掌握選修上、下冊的學習內容,並再搭配高一、高二學測範圍來進行復習,纔不會錯失重點。
經濟題除了傳統的重要考點供需關係、政府幹預、國民所得帳等基本概念,近年引起全球震動的川普貿易戰、美國關稅問題,必須與經濟學中國際貿易、WTO等議題結合。貿易戰衍生出來的臺積電擴大對美投資,對於兩岸關係、全球經濟的影響,考生也須格外留意。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基本觀念、通貨膨脹及通貨緊縮也是常考關鍵。談到政治題,李佳浤認爲,國內兩大政黨在國會衝突衍生出的大罷免潮,相關的選舉、罷免相關制度、我國政府體制等,考生務必留意。而中國網紅因「武統言論」遭到驅逐出境,也可特別連結到憲法言論自由的界限、權衡等問題。臺灣核電正式歸零,可連結至公民投票等相關議題。
國際議題的熱門議題包括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戰爭衝突、南韓總統尹錫悅因突發的戒嚴事件、遭到南韓憲法法院彈劾確定,並展開新一任的總統大選。李佳浤分析,因南韓政府制度與我國有部分相似之處,建議考生多比較留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