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受威脅野生植物 生多所推救援與收容
生多所進行植物救援心脣金釵蘭安置於原棲地附近大樹上。圖/生多所提供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爲拯救生存受威脅的野生植物,在野地進行野生植物救援後,將不能立即安置於原生地的個體收容於生多所不同海拔的研究中心,以待再野放回原生地,希望透過收容個體繁殖保存其遺傳多樣性,讓這些物種持續在當地生存繁衍;這也是我國轉爲進行主動救援及覆育等積極行動的開端。
生多所表示,我國「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評定受脅等級易危以上的維管束植物將近1000種,佔全部原生維管束植物的四分之一;近年執行受脅植物物種調查監測資料顯示,至少有8成受脅物種的族羣數量持續減少,並有多個物種的族羣已消失。
生多所指出,野生物是世界各國珍貴的資產,消失後不會再回來,或是需要經過百萬年的演化纔有可能恢復,野生物覆育最終目的是原生地的族羣能自然繁衍,維繫其族羣的動態平衡,透過救援收容機制可以避免落入族羣重建的困境,因此當開發或災害造成對野外植物破壞時,藉由建立救援與收容機制,可緩解野生族羣的壓力,讓該物種族羣可以持續在當地生存繁衍。
生多所指出,野生動物有專法及經費支持救援行動,而野生植物常因棲地開發、環境破壞、颱風暴雨侵襲、崩塌滑落、樹木砍伐、農藥除草劑的施用及人爲採摘等因素造成無法估計的損傷,因此生多所從黑熊的救援發想出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計劃,野生物覆育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且需要花費較多的資源。
生多所說,生多所植物覆育團隊於2022年國土生態綠色網絡計劃中開始進行野生植物救援及收容,三年來與許多熱愛植物、登山人士及聽聞並認同這個想法的民衆救援了182物種,其中含括20幾種極危(CR)及瀕危(EN)的物種,同時也進行部分瀕絕物種的有性繁殖工作,每一次的救援都可有效減緩物種未來需要花費更多資源進入覆育行動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