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文件曝光 印度加密貨幣立法暫緩 憂金融動盪
美國推穩定幣、印度選擇觀望 全球監管路線分歧。(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印度政府最新文件顯示,當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研擬加密貨幣監管框架時,印度反而傾向不推動專門立法,而僅維持有限監督。文件指出,若將加密貨幣納入金融體系,可能帶來系統性風險,等同爲高度投機的資產賦予,因此寧可維持高稅負與限制措施,避免投機泡沫衝擊金融穩定。
路透報導,印度央行(RBI)認爲以監管手段全面控制加密貨幣風險「實務上來說非常困難」報告同時警告,若加密貨幣獲得「合法地位」,可能讓其發展成爲影響整體金融體系的力量。相較之下,全面禁止加密貨幣雖能抑制投機性風險,但無法有效阻止個體戶點對點轉帳或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Fi)的交易。
加密貨幣在全球接受度持續提升,自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比特幣屢創新高,美國更通過法案允許更廣泛使用「穩定幣」,穩定幣通常與法定貨幣掛鉤,價格波動相對較小。
中國大陸則仍禁止加密貨幣,但考慮推出人民幣掛鉤的穩定幣;日本與澳洲則建立監管框架,但態度仍謹慎。
印度政府早在2021年就曾擬定草案,欲禁止私人加密貨幣,最後並未推動立法。2023年在擔任G20主席國期間,印度呼籲建立全球監管架構。2024年原本計劃發佈加密政策討論文件,但延後,理由是待美國完成正式規範後再行檢視。
目前國際加密貨幣交易所,只要完成印度在地登記與反洗錢審查,即可在印度營運。不過,相關收益需繳納高額稅金。印度央行多次警告加密貨幣風險,導致其與傳統金融體系之間的交易幾乎凍結。文件估計,印度人持有的加密資產總額約45億美元,尚未構成對金融穩定的重大威脅。
政府文件強調,目前有限的監管與課稅制度,有助於抑制加密貨幣對金融體系的衝擊,同時對投機行爲、詐欺及非法交易形成威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