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融擔如何“花樣撬動”小微金融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前5月,浙江省擔保集團新增小微三農擔保業務534億元,新增科創擔保業務167億元;北京再擔保公司新增融資業務規模168億元,服務中小微民營企業戶數同比增長29%,支持科技創新企業戶數同比增長16%……

今年以來,作爲引導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性融資擔保繼續加力服務支農支小,發揮優勢精準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題,亮點突出、成效明顯。

在浙江紹興市柯橋區科技園裡,浙江材華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內一片繁忙。“我們的大分子氨綸色絲實現量產後訂單已經排到了下半年,金額超過了1億元。”企業創始人李軍配手拿一卷黃色色絲,喜悅溢於言表。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回想起創業初期的艱難,李軍配記憶猶新:“從實驗室到生產線,每一步都在‘燒錢’。”雖然手握27項發明專利,但若想攻克新材料領域的“卡脖子”技術,需要上萬次實驗的持續投入,對公司來說實在是沉重的負擔。

就在他們一籌莫展時,紹興市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主動找上了門,深入瞭解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前景,爲其量身打造融資擔保方案。“這筆錢真是‘雪中送炭’,讓我們能夠安心搞研發,把技術路線徹底走通。”李軍配說。

有了這次成功的合作經歷,材華科技與擔保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從2020年開始,擔保公司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槓桿撬動作用,連續4年爲企業累計提供了3200萬元的融資擔保支持。這份足夠“耐心”的資金支持,給了企業放開手腳、大幹一場的勇氣,成功實現了大分子氨綸色絲的規模化生產。

在融資擔保資金的加持下,材華科技相繼完成了種子輪、天使輪、Pre-A輪、A輪融資逾千萬,年營收從初創期的1.3萬元上升至5218萬元,還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多項榮譽。

跳出傳統信貸思維,讓企業獲得有力支持,這背後正是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發揮的獨特作用。在上海,市融資擔保中心服務的銀漿科技、友機技術等企業,也正在新材料、智能製造等前沿領域展現出良好發展勢頭。政銀擔合力護航,爲更多有資金需求的初創期科技型企業“輸血”、增添發展動能。

去年,財政部等部門發佈《支持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科技創新類中小企業發展;今年,相關部門又制定了《政府性融資擔保發展管理辦法》,明確更好服務小微企業、“三農”等經營主體。各地擔保機構迅速行動,積極探索更加高效、精準的服務模式。

“當前,企業申請科技專項創新擔保產品已經實現全流程線上操作,智能化審批,流程便捷高效。合同等簽約文件也可以全部在線上簽署,極大提高了放款效率,爲滿足企業短期資金需求增效顯著。”北京中小企業融資再擔保有限公司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與此同時,北京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依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搭建“北京再擔保數智平臺”,推出融資擔保行業首個垂類大模型“再享大模型”,涵蓋“享問”“享審”“享核”“享創”四大產品。其中,“享問”集中學習擔保、再擔保行業政策、業務、法務等行業知識點,實現金融知識問答、智能客服及批量獲客功能;“享審”能夠自動生成風控初步審覈意見,將項目審覈週期縮短至1天內;“享核”通過智能提取和自動填充完成標準合同自動生成,有效降低人工填寫錯誤率;“享創”依託知識檢索能力,實現文檔快速生成與智能校對,支持政策解讀、風險分析等場景應用。

爲打破服務單個企業的侷限,山東省投融資擔保集團推出“供應鏈票據+擔保”模式,通過將政府性擔保引入票據保證環節,形成“商業信用+類政府信用”雙重增信,推動政府擔保信用沿產業鏈多級流轉,精準觸達末梢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這一模式不僅實現了供應鏈票據的功能升級,更拓展了政策性擔保工具的普惠效能。截至目前,該集團已累計爲全省62萬戶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提供了超過4000億元的擔保貸款。

近日,江蘇省財政廳向有關市縣財政預撥“設備擔”補貼資金7000萬元,引導擔保機構提供優惠費率的融資增信服務,助力中小微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力度。截至5月中旬,397戶企業已成功獲取23.12億元的設備更新貸款,625戶中小微企業提交50.02億元的“設備擔”需求。

從“點對點”到“鏈條式”,從傳統風控到數字賦能,從普適產品到精準滴灌,政府性融資擔保正發揮更大作用,服務科技創新,加力支農支小,未來將撬動更多資金活水持續潤澤實體經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佈及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