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再提“智能網聯汽車” AI+、低空經濟等將助汽車業“升級擴圈”
財聯社3月5日訊(記者 劉陽)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今日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2025年政府工作任務中提到,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
此外,在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工作回顧中提到,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
財聯社記者對比2025年及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後發現,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二次明確提及了汽車產業,較2024年的五次有所減少;“智能網聯汽車”已連續兩年被提及,但表述有所不同——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爲“鞏固擴大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領先優勢”。
“新行業,尤其是新能源車行業,作爲市場化的行業主要靠市場力量去推動。政策要減少對市場的干擾,所以我們看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對整個汽車行業提的也比較少,說明汽車行業已經走向市場化發展的良性階段。”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爲這對汽車行業,尤其新能源車行業發展起到很好的穩定的推動作用,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的波動。”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1316.8萬輛,比上年增長38.7%。
“我們不是看銷量,而是看產量,關鍵是國家統計局產量,說明我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達到了世界超強的規模。”崔東樹認爲,生產數據體現了整個產業發展模式,目前大國的競爭都是生產的競爭,而不是銷量的競爭,“產量數據體現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在全球強大的優勢地位。”
對於智能網聯汽車,崔東樹表示,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關鍵在發展電動車。“電動化是產業的基礎,而且是行業競爭的核心焦點。智能網聯中,網聯是功能、智能化是配套。所以我們一直堅定的認爲電動車是全場競爭。”崔東樹分析表示,電動車是能源革命、是產品革命,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整個電池等產業鏈競爭的國際影響的體現。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向大會提交的五份建議中便包括“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的建議。雷軍表示,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正在加速融合,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作爲移動智能空間,用戶使用時間將大大增加,產業向消費電子產業生態快速融合,這個過程離不開豐富的產業生態支持。
對此,雷軍提出了包括推動充電設施互聯互通、開展車載硬件技術協議標準化建設以及鼓勵車企開放智能生態等三點具體建議。
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汽車被提及的次數雖有所減少,但多次提到的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應用、低空經濟等也與汽車產業密切相關。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持續推進 “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雷軍在向今年兩會提交的建議中表示,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力量。人工智能終端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載體,正在加速從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向智能家居、機器人等多元領域拓展,智能終端和消費電子的產業優勢讓中國有機會成爲新格局的引領者。
“人工智能與手機、電腦、汽車、機器人融合起來以後,帶來了一種消費體驗功能的重塑性提升。從生產端來講,這不僅僅是有可能會創造一些新的千億級或者萬億級的產業,從消費端也有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消費需求。”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綜合一司司長劉日紅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表示,“所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特意講了,要把中國的技術優勢、製造優勢、市場優勢結合起來,發展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手機、電腦、人形機器人,新一代的智能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