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難施 陸銀行風險升溫

陸經濟增長壓力加劇,官方要求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但中國人民銀行能操作的政策空間已壓縮到極限。圖/新華社

近年大陸政府債務餘額變化

大陸經濟增長壓力加劇,中華經濟研究院中國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表示,即便官方要求貨幣政策適度寬鬆,但中國人民銀行能操作的政策空間幾乎已壓縮到極限,只能將壓力轉嫁到銀行上,包括降低貸款利率、購買國債、支持中小企業貸款等,也爲金融業埋下風險隱憂。

王國臣5日出席中經院「川普2.0新情勢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戰略論壇」時表示,隨着大陸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債務積壓及房地產風險加劇,人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已達極限。

利率方面,近年來不論貸款利率或存款利率,都已接近歷史低點。存款利率已降至1%以下,降息空間極度有限。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下探至6%左右,逼近5%的安全底線,降低空間所剩無幾。至於公開市場操作,人行每月淨投放資金規模也已相當龐大,能收回的資金則有限,使政策調節效果受限。

另外,人行面對官方要求維穩匯率、保障股市之間「既要」、「又要」的兩難情況下,只好將壓力下放到銀行,導致銀行既要負責提振消費和支持房地產企業,原先由人行購買的國債,逐步轉由地方政府與商業銀行消化,導致銀行資產壓力愈加沈重。

王國臣分析,儘管人行貨幣政策雖仍小部分迴旋空間,但銀行情況已相當嚴重。從存款年增率已由雙位數降至個位數,反映銀行體系底氣不足。他特別指出,存款成長放緩是銀行危機信號之一。中國銀行業一直以來仰賴高速增長的存款作爲資金基礎,當此一基礎鬆動,風險自然攀升。

此外,加上廣義貨幣總計數(M2)年增率、消費、投資等數據都在下降,大陸整體經濟已呈現所有指標都在下降,「唯有風險在上升」的狀態。

未來可能爆發危機的關鍵,他認爲有兩大觀察點:一匯率劇烈變動、人民幣大幅貶值,如亞洲金融風暴;二內部銀行擠兌,但目前中國政府透過控制流動性來壓制恐慌,暫時延緩風險發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