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煙火秀」事件 陸官媒發聲:真正的藝術應敬畏自然

針對「煙火秀」事件,陸官媒發聲:真正的藝術應敬畏自然。圖爲藝術家蔡國強和戶外運動品牌始祖鳥合作,在喜馬拉雅山上燃放的煙火秀。(新華網)

9月21日,針對「煙火秀」事件,中共黨媒《人民日報》、大陸官媒新華社先後發表相關評論文章。人民微評指出,真正的藝術,應敬畏自然,撫慰人心,而不可傷害自然界,當煙火散去,留下的不能僅是道歉,更應是保護生態的行動。新華視評稱,致敬自然無需用煙火證明,再絢麗的煙火如果以犧牲生態爲代價,即便披上華麗的藝術外衣,對生態保護底線的冒犯也不可饒恕。

人民微評:煙火散去不能僅留下道歉

近日,一場由某戶外品牌贊助的「煙火秀」,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脈江孜熱龍地區燃放,引發爭議。煙火散盡,卻點燃了輿論質疑:這番出人意料的操作,會否破壞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會否驚擾當地的動植物生長?一旦造成傷害,該如何修復?藝術表達的邊界在哪裡?以藝術爲名的品牌營銷活動,該如何規範?

目前,涉事品牌與藝術家均已公開致歉。當地相關部門也表示,已成立調查組趕赴現場覈查。我們期待後續調查能夠迴應公衆提出的疑問:當初如何審批,有無進行科學評估?調查應全面評估生態影響,給大家一個有說服力的說法。

環保與藝術並不對立,完全可以相得益彰,關鍵是要有合適的尺度和規範。真正的藝術,應當尊崇真善美,敬畏自然,撫慰人心,而不可傷害自然界。而商業化的參與,更應有規矩和界限,倡導正向善意的價值,不可只圖譁衆取寵。煙火散去,留下的不能僅是道歉,更應是保護生態的行動。

新華視評:致敬自然 無需煙火證明

近日在位於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區,某戶外運動品牌企業聯合藝術家,以「敬畏自然」的名義開展了一場煙火秀,引發巨大爭議。當一片片煙火與轟鳴聲中從山脊間升起,炸開的不僅是彩色煙霧,更是商業邏輯與生態倫理的激烈碰撞。這場爭議暴露出的深層次矛盾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我們是否需要這種煙火秀來「致敬自然」呢?

喜馬拉雅山脈的生態具有脆弱性,其土壤植被形成周期長達數萬年,肆意綻放的煙火雖美,但在高原脆弱的生態基礎之上顯得格外刺眼。高原草甸一旦受到擾動,自然恢復需數10年甚至上百年,光影聲響對野生動物也會造成顯著影響。儘管相關方迴應,煙火用的是環保材料且活動手續合規,但是否造成不可見的生態損傷,需經嚴謹深入的科學調查,絕不能以材料符合環保屬性而一筆帶過,更不能讓所謂手續合規淪爲商業表演的遮羞布。

目前相關部門已成立調查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覈查,涉事品牌方和藝術家已道歉,表態將積極配合專業機構評估該活動對自然生態造成影響。但更需要關注的是,當某些商業力量把生態敏感區變成滿足征服欲的露天秀場,把商業項目的創意價值凌駕於生態價值之上,這場討論早已不止於有沒有污染,而是該不該發生。

近年來隨着戶外運動從小衆愛好走向大衆生活,與之相伴的戶外運動品牌也憑藉專業設計贏得了消費者的認可。但品牌的影響力不應只停留在商業層面,更應主動肩負起戶外運動的價值觀引導責任。當品牌前腳以生態保護、無痕戶外理念打造「人設」賣貨,與用戶建立保護自然的價值觀共鳴,後腳卻開展有爭議的活動,粗暴打擾脆弱的生態環境,網友憤怒的不是一次煙火表演,而是商業品牌的雙面性。

這種把雪山當表演背景板的傲慢,比煙火殘留物更難降解,也會在品牌和用戶之間形成信任裂痕。再絢麗的煙火如果以犧牲生態爲代價,即便披上華麗的藝術外衣,對生態保護底線的冒犯也不可饒恕。如果資本與藝術妄圖以敬畏自然爲名,製造征服自然的視覺神話,這種畸形的審美不要也罷。真正的敬畏從不是在人間淨土搞行爲藝術,而是學會在自然面前保持謙卑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