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灰色地帶作爲 全面提升聯合作戰效能

海軍富江軍艦射擊雄三飛彈,具備精準打擊威力。(軍聞社)

幻象戰機進行戰備轉場訓練。(軍聞社)

海軍陸戰隊「排戰鬥射擊」課程。(軍聞社)

中華民國114年國防報告書(國防部)

近年來,中共運用灰色地帶襲擾、聯合戰備警巡及針對性軍演等各種手段,嘗試對臺灣全面封控,並向外延伸兵力部署,企圖營造「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態勢,壓縮我國際空間及防衛作戰預警時間。國軍爲有效應處其軍事脅迫,爭取防衛作戰預警空間,持續務實整建所需戰力,強化指通網電韌性,同時針對灰色地帶應處作爲、聯合作戰計劃與區域聯防機制之適切性實施滾動式檢討,全面提升聯合作戰效能,以建構堅實整體防衛戰力。

一、戰力整建指導

國軍依「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政策指導,戰力整建秉持「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作戰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及「厚植灰色地帶應處能量」四項原則,以提升整體嚇阻及持久戰力,確保區域安全穩定與抵禦武力進犯。近年增編5個旅級守備部隊,提升18個縣市後備旅基幹人力,並編實部分守備部隊,以實質提升後備戰力,達成「常後一體」目標;另結合F-16V(BLK70)戰機、M1A2T戰車等各項新式武器裝備獲(換)裝期程,逐年滾動檢討並調整國軍作戰兵力結構,適切納入立即備戰操演及年度漢光演習等重要演訓,驗證聯合作戰效能,以奠定防衛作戰成功基礎。

二、強化指通網電韌性

爲強化指管通訊韌性能量,國軍指管系統建置均採複式備援及機動化配置,整合運用軍民通信資源,以落實分散式部署,並持續擴建網路安全防禦縱深,運用多層級防護及機動備援系統,前瞻資安「零信任」與主動式防禦等概念,整合新興科技,籌建具備減損、限制擴散及快速復原能力之網路環境,俾於承受干擾與破壞時,國軍指管等核心系統仍可維持運作不中斷。

(一)精進指管效能

建構國軍聯合指管通資網情監偵(C5ISR)網狀化系統,藉先進通資科技與創新思維,整合指管中心、武器載臺及監偵系統,掌握戰場即時資訊,並強化與友盟互通能量,提升聯合作戰效益。

(二)確保通訊韌性

爲滿足聯戰指管情傳需求,國軍運用有(無)線電、微波及衛星等傳遞手段,同步籌建有線骨幹第二備援,並整合運用民間通信資源能量,建立多重複式備援能力,且依數位發展部衛星政策規劃,將衛星能量納入通信輔用手段,配合國家太空中心臺灣星鏈發展期程,建構國家自主衛星通訊服務,提升衛星通信資源裕度,以強化整體通訊韌性。

(三)強化資安環境

運用民間成熟雲端技術與備援措施,結合多重骨幹網路與通訊手段,建構多雲分散系統架構,俾達分散配置、異地互援目標。另導入「資安零信任防護」,透過專屬「身分鑑別、設備鑑別、信任推斷」技術,整合多層次資安防護、資訊加密、存取管制及數位監控等機制,對齊國際網安水準,促進軍種、友盟間資料交換與合作,以有效支援指揮決策,提升作戰效能。

(四)籌建網電戰力

國軍積極掌握各國科技創新發展趨勢,本外購與自主研製雙軌並行原則,持恆網電裝備籌建及戰術戰法發展,落實電磁頻譜與訊跡管理,並藉各項戰演訓攻防時機驗證及滾動修調,以支援聯合作戰,提升國軍整體戰力。

三、提升軍事行動安全

因應中共積極擴充太空衛星、各無人機(艦)、陸基雷達、海軍情報船、網路情搜,以及發展島內協力人員,採行各種手段建立完成奪島透明圖像;爲確保國軍軍事行動安全,防範遭敵情搜偵察及判明我軍意圖,藉作戰安全評估流程,確認應予管制及保護的機敏資訊,並分析行動潛在弱點及威脅以評估執行風險,採取適當反制、疏散、隱(掩)蔽及僞裝等戰術作爲,另針對通信電子訊號、機動路線、指揮所與陣地位置等均採必要管制措施,並藉複式、多元及欺敵等手段,擾亂敵偵搜及判斷,進而造成敵指揮官決策錯誤,迫使其無法達成作戰目標,增加我成功公算。

四、戰時航運與供應鏈之維持

中共企圖運用飛彈、戰機、艦艇及潛艦等多重戰力,在臺灣周邊形成空中、水面、水下三度空間包圍封鎖態勢。國軍爲維護我對外交通線暢通,持續針對敵情威脅與作戰環境研析,並與美國、日本等友盟國家建立即時情資交換機制,掌握中共軍力部署動態;另結合臺美軍事交流時機,相互觀摩作業程序、計劃作爲及訓練模式,並藉模式模擬與兵棋推演修訂聯合作戰計劃,強化作戰計劃執行能力,期達成反封鎖作戰目標。

五、區域聯防機制

爲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與效能,國軍持恆精進區域聯防機制,整合與地方政府及民防體系防衛資源能量,並參照敵軍可能行動模式、作戰幅員、地區特性,以及重要軍事防護與關鍵基礎設施分佈狀況,劃定防護責任區塊,明確律定主責單位和指揮權責,並依「一點生變、連鎖反應、整體制變」原則,制定各類突發事件相互支援權責與聯絡機制,建構具備分層指揮、情報共享與快速反應之緊急應變體系,以反制敵特攻、滲透與破壞,確保營區內部安全及維持政府機能運作。

六、立即備戰操演

國軍參照近年中共灰色地帶襲擾與軍事威脅行動模式,研析敵可能行動,據以調整戰備應處方案及預擬聯合作戰行動要項,完成兵、火力部署與預置規劃,並針對各層級作戰部隊之情報傳遞、指揮與管制、任務協調與去中心化運作,檢視計劃作爲完整性、可行性與適切性,以組建維持高戰備且具戰場存活能力之聯合作戰部隊。另授權常備部隊於平時執行作戰物資分散屯儲與阻絕設施佈置等各項整備工作,俾強化戰備應處能力,使敵預見啓戰風險,進而影響敵軍決策及作戰意志,不敢輕啓戰端。

七、作戰計劃演練

爲有效強化我整體防衛作戰能力,國軍藉年度漢光演習、作戰計劃演練、聯合海空偵巡及戰備偵巡等戰演訓時機,模擬實戰場景及設計想定,透過狀況誘導方式,演練應急備戰緊急應處、聯戰指管、聯合防衛作戰、戰力整補及戰場救濟等實戰化演訓,確使官兵瞭解作戰任務、熟悉作戰環境與戰場經營,提升部隊防衛作戰任務執行能力。

八、無人載具作戰運用

在現代軍事作戰環境中,無人載具(含無人艇)成爲提升國軍作戰的關鍵不對稱戰力,主要任務爲情報偵察,對敵進行長時間監偵,並即時提供戰場情資,同時支援聯合作戰,遂行精準打擊任務,發揮偵打一體作戰最大效能。另預判中共可能運用大量無人機對我發動攻擊,國軍規劃建置多元偵測手段,並結合各類軟、硬殺裝備,提升地面作戰部隊區域及要點重要目標防護能力,以確保我防區安全。國軍藉成熟科技快速導入無人載具(含無人艇)的作戰運用與反制作爲,大幅提升戰場情報透明度、強化打擊效能及各軍種協同反制與各類型作戰,以提升國軍整體防衛作戰效益。(二之二,摘自國防部《中華民國114年國防報告書》)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