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地鐵人”鏖戰戈壁大漠

來源:法治日報

□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風采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廉穎婷 通訊員 師浩

駐疆某部技師雷耀明是連隊出了名的“硬骨頭”,他二十餘年如一日,鏖戰戈壁大漠,奮戰在國防施工最前線。

雷耀明每次帶隊執行任務,都會大喊一聲“戰鬥吧!”帶領戰友們不知疲倦地衝鋒在前。他說,只要穿着這身軍裝,還在這個崗位上,就要做到在位1分鐘、幹好60秒。

日常帶班作業,雷耀明總是第一個衝在前,最後一個壓陣回。近百斤重的設備,他抱着一打就是一個班次,一天下來手臂被震得痠疼,吃飯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有時膝蓋被石塊磨破,鮮血浸透褲腿,他消完毒,下個班次繼續戰鬥。

一次施工任務,機械突然拋錨,儀表各項數據顯示正常,機械卻無法動彈,修理工換了好幾波卻始終找不出問題。剛下夜班的雷耀明聞訊後,立即趕了回去。經過一番檢查,他決定對裝備的零部件逐項排查。幾十噸重的鐵傢伙,零部件數不勝數,單是配件目錄就有600多頁。他一手拿着手電,一手翻着說明書;一會兒蹲着拿扳手擰擰,一會兒鑽進底盤下瞅瞅,不一會兒就渾身溼透了。

從早晨8點到次日凌晨6點,雷耀明一直趴在機械上,餓了就吃點壓縮餅乾、渴了就喝口礦泉水。經過22個小時搶修,故障終於排除。看着機械又運轉起來,戰友們才意識到,雷耀明已經30多個小時沒閤眼、沒吃一口正經飯。

國防施工時常伴有險情,在戰友看來,雷耀明膽大心細、臨危不懼,有一副鐵膽。

一次,在陌生地域複雜環境施工任務中突遇險情,道路邊坡石塊不時脫落,施工任務被迫中斷。

“石頭再硬,也沒有咱工程兵的脊樑硬。”雷耀明進入施工區域勘察後,決定採用新裝備代替人工作業進行排險。但現場作業環境複雜,一旦有大石塊滾落,不但會砸壞裝備,還會威脅到施工人員安全。

經過縝密推算,雷耀明帶領3名骨幹再次進入施工區域。伴隨着機械轟鳴,石塊接連滾落在地上。憑藉多年施工經驗,雷耀明一邊在最危險的區域指揮機械作業,一邊觀察現場情況,隨時做好應急準備。13個小時後,排險任務順利完成。其間,操作手換了4個,雷耀明卻一直在現場指揮。大家問他怕不怕,雷耀明笑着說:“說不怕是假,但任務總要有人幹。”

在戰友們看來,身材健碩、皮膚黝黑的雷耀明不僅是一位有擔當的“陣地鐵人”,更是一個愛鑽研、愛較真的“全能戰士”。

某機械潤滑系統結構複雜、保養頻繁,操作手普遍反映,在對迴轉軸承潤滑系統的保養過程中,經常要兩三人配合拆裝蓋板,費時費力。雷耀明又開始琢磨起來。那段時間,從工地一回來,他就鑽進修理間,拆護板、鑽底盤……仔細研究潤滑系統工作原理,好幾次趴在修理間就睡着了。最終,他通過對潤滑系統管線進行改進,讓機械保養更加便捷高效。

入伍以來,雷耀明幾乎把連隊工種崗位幹了個遍,熟練掌握並精通工程維護、機械操作與維修保養等多種專業技能。他總說:“兵越當越老,技術越來越新。唯有不斷鑽研學習,才能不被時代淘汰。”

近年來,隨着國防施工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效能型轉變,入伍時僅有初中學歷的雷耀明,不僅自修大學本科課程,還時常利用探親休假等時機到地方培訓機構、機械工廠參觀學習,不斷給自己充電。

去年,單位引進某新型裝備,爲儘快使裝備發揮效能,雷耀明帶領班組人員日夜研究近萬字的說明書,不懂就向廠家打電話請教;上百條操作規程,練十遍不行就再來十遍。經過連續數天反覆操作實踐,他量身打造出一套全新施工流程,使新裝備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雷耀明是連隊最老的兵。工作訓練中他是戰友眼中衝鋒在前的排頭兵,日常生活中他是大家心中貼心的好兄長。冬天施工,他經常自費購買凍瘡膏和護手霜,分給班裡戰友;酷暑作業,他時常提醒大家及時補水,注意防暑。

這幾年,隨着裝備更新換代,連隊相關專業技術骨幹欠缺。每年冬訓,雷耀明都放棄春節探親機會,留下來擔任連隊冬訓專業教員,把專業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同志。他還將自己積累的施工經驗和維修技巧彙編成冊,助力一茬茬官兵快速成長,10餘名軍士骨幹成長爲專業技術能手。

雷耀明說:“沒有黨組織培養,我不可能從一個農村孩子成長爲一名高級軍士,更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榮譽。只要組織需要,我就在這裡一直幹下去。”